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我爱读书和写书评书写人生训练营
【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甘丫头-《当我遇见一个人》

【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甘丫头-《当我遇见一个人》

作者: 甘丫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09:12 被阅读4次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真正秘籍是不犯这些无知的错误】

    我有个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因为怀孕生孩子做了全职妈妈。在她的一手培养之下,她的2岁半的儿子已经能全神贯注地独自完成60片的拼图、可以独自看绘本讲故事,能用中英文自由交流、还会背很多的古诗词,并且更让人羡慕的是还是小暖男一枚。看她育儿的场景是一派“母慈子笑的”欢乐场面。很多人一边羡慕一边跪求育儿秘籍。

    而更普遍的家庭育儿场景是这样的:

    孩子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

    一没顺着他哭闹声不绝于耳

    很难专心的拼好一个拼图

    宝妈宝爸在带娃的过程中焦头烂额

    ……

    我和她交流过她的育儿理念,她一直都是以寓教于乐、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方式来让她的儿子在开心的玩乐中不管是认知、智力还是情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心理学类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其作者是心理咨询师李雪。她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了“初心心理”,她在此书书深刻地剖析了母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把专业知识通过通俗易懂地方式表达出来。在书中分享了不少科学育儿锦囊,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张德芬、育儿专家尹建莉的大力赞赏和推荐。

    读书手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审视了普遍的错误育儿认知,懂得了想要培养人格健全、智力发育良好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这三点:不打扰,尊重孩子的内在成长规律;多关注,不做无关回应;少限制,还孩子自由体验的权利。

    一、不打扰,尊重孩子的内在成长规律

    现在的父母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儿理念裹挟着前进,孩子才1岁就开始各种早教班中穿梭,以期训练孩子早早具备各种能力,以孩子“早说话、早走路、早认字……”为傲,为自家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暗自窃喜。却往往在自己平时的育儿过程中却犯了育儿的大忌而不自知。

    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

    在孩子专心涂鸦的时候,一会让孩子喝水、一会让孩子吃水果

    在孩子专心搭积木的时候,突然凑过去问:宝贝儿,这个搭的是什么呀?

    孩子在玩贴贴画,专心地贴着时,大人指着贴错的地方说,“不是贴这里,贴错了,我来帮你贴”

    当孩子在专心地看一幅画的时候,父母自以为是地去“抓住教机”,告诉孩子这幅画的名字、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主题等等。

    ……

    我们都知道专注力是学习的基础。殊不知父母的过度关心和自作聪明地去把自认为的“正确认知”灌输给孩子的同时,其实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对艺术品的感受力。我们总是急于去教孩子辨别颜色、形状、教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却把孩子的灵性头脑变成了接收“正确认识”的容器。

    孩子需要我们交流、共同玩耍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回应孩子。但如果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请给孩子自由、不被打扰的空间。

    作者李雪强调:日常与家人的互动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已经足以促成儿童健康、全面的身心发展。只要给予孩子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的最好的培养。“

    孩子其实天生就有专注力,大人要做的是保护它。

    二、多关注,不做无关回应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则新闻:南京一位10岁男孩离家出走,在地铁口徘徊被民警发现。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犯罪心理学专家教授李玫瑾通过大量的青少年犯罪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大多都是因为童年时期处于被家人忽视、冷漠对待,被孤独感吞噬,最后心理扭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比如让人唏嘘不已的马加爵事件、“智能木马“李勇杀人事件。

    李雪提到:“人在心不在“的父母会让孩子体验到可怕的被抛弃感,甚至有的人会发展成令心理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型人格

    除了给予敷衍、漠视的回应,还有一种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错误家长也经常犯了而不自知,比如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依然也熟悉:

    孩子在地上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

    妈妈说:你看你的手多脏,快去洗手!

    这个妈妈的反应和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茵称为“无关反应“。

    李雪说: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渐渐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亲子间很难产生自然很充沛的情感呼应,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经常听到父母说孩子越长大越不跟自己亲了,不愿意和自己说话了。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应该好好反思下自己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否漠视了孩子的感受。。

    在电影《小孩不坏2》中,有句台词印象深刻: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就是沟通了,其实是,他们自己在讲自己爽,只是他们有讲就算了。

    为人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交流给予积极的有关回应,关心孩子的感受,不管是正向反应还是负向反应,至少要喝孩子关注同一个内容,让孩子有被关注被看见的感受。

    三、少限制,还孩子自由体验的权利

    中国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为了把孩子培养成绝顶聪明的高智商人才不惜从小砸重金去苦苦寻觅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往孩子小脑袋里灌输各种知识,也在开发孩子智力的问题上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

    然而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李雪强调: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

    然而很多父母却在养育的过程中渐渐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权利。孩子就如手中宝,不敢有半步差池,每天对孩子说无数遍“小心!危险!不能碰!”

    小孩子天性就爱玩水的,但我目睹了身边很多的家长怕孩子玩水弄湿衣服、怕感冒、怕摔跤滑倒,对于孩子玩水的行为进行的遏制。孩子比较好动,喜欢往沙发、椅子、窗户上去攀爬,家长担心摔伤,大声恐吓制止。为了让孩子尽可能的足够安全,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的好奇心被抑制,孩子自由体验的权利被剥夺。

    很多家长害怕让孩子碰刀子,试想一下:小孩A玩过刀子,用刀子切过纸、划过桌子、甚至割伤过手指;小孩B每次想要碰刀子就会被家长禁止。“刀子危险,会割伤你,会流血的,绝对不能玩,知道吗?”

    假设两个小孩溜出去玩,不小心被绳子捆住了,小孩A懂得马上去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体来割断绳子,而小孩B只知道“刀子会割伤人,不能碰”,被捆住时只会惊恐地大哭。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的体验,他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丢掉我们自以为是的狭隘认知吧,只要不是危险品,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自由地去体验各种事物,别因为我们狭隘的头脑限制了孩子无限的可能。

    要记得: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养料。只有让孩子直接与事物建立联结,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要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优秀的孩子,千万别在“好心”办坏事了!一边对孩子的发展怀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待,一边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无知起着反作用。

    从现在开始,就时刻提醒自己:关注陪伴孩子,但不打扰,对孩子的交流给与积极的有关回应,让孩子在精彩的世界里自由的探索和体验吧,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不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写人生训练营】5组-甘丫头-《当我遇见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fh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