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楼,在中国唯一入海长城的制高点,有把澄海楼称为龙眼之说。
入海长城又名老龙头,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入海七仗,地势险峻,天容海色。

澄海楼前身为明初年修建的“观海亭”,明万历3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兵部主事将观海亭扩建为澄海楼。
“澄海”即“大海澄清 海不扬波”。在南海口关北20米处城台中部的大平台上,楼通高达14米,为两层,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尽览
“长城万里跨龙头,
纵目凭高更上楼,
大风吹日云奔合,
巨浪排空雪怒浮”
的壮观美景,产生无穷的遐想。
不知海上明月时,又是何其美景。

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楼内陈列着老龙头附近出土的文物。

站在楼上,南可望浩瀚大海,北可望雄关漫道烽台林立。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即兴赋诗。文学大家顾炎武、魏源等都在此留下了诗篇。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都留下了御书墨宝。

1987年,复建澄海楼时,在楼的两侧墙壁上镶嵌了8块卧碑,有4首清帝诗。

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写的《澄海楼》,当时皇帝仅18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

雍正在康熙38年写的《澄海楼》诗,当时他22岁是雍亲王,是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写了这首诗。

乾隆所做的《再题澄海楼壁》,写于乾隆19年(1754年),开头写道:“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
乾隆把汪洋大海说成是自己心中的一勺水,口气是多么大,人们常说曹操诗里有“霸气”,乾隆这首诗中的“霸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道光皇帝在嘉庆23年随父亲曾登过澄海楼,自己当皇帝以后,在道光9年也来过一次。

道光皇帝留下以《澄海楼》为题的绝句30首,自然有些诗是在皇宫里写的,可见澄海楼在他脑海里印象之深。
另外四首诗均写于明朝,作者分别是万历年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时显、崇祯年间兵部分司主事朱国梓、文人蔡可贤(一说朝鲜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继光。




这首《观海亭》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作:
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寝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但从汉使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
诗的背景是:戚继光镇守蓟镇多年,建立了丰功伟绩,可是朝廷里有些官员却排挤他,使他不得重用。他在观海亭隔着大海眺望家乡--山东蓬莱。他赋诗言志,报国不求封赏,表达了爱国志士的广阔胸襟;诗里也交织着建功立业与归隐家乡的复杂心情。
在澄海楼左侧旁的御碑亭,亭内是乾隆皇帝《登澄海楼望海》、《再登澄海楼》两副御书。



御碑亭旁林立着各家登楼之作,今逐一罗列,共赏各家之情境。
《澄海楼》诗一首,雍正皇帝。


清代名家登楼之作五副。










御碑亭一景。

从御碑亭前向天空望去,七月的白云与观海者遥相呼应,仿佛正走在历代名家身后,来一睹落笔间的风采。
明代各家登楼之作四副:








澄海楼所藏诗文精彩,每一副都值得来日细细品来。故珍藏于此,即是纪念也便于各路书法爱好者采风。
七月的秦皇岛白絮纷飞,从天际间来,在楼阁前飘落,落在观海者发间。漫天白絮,看观海者与历朝历代皇帝名家,共度春夏秋冬,共探日月星辰,共眺海天一色。

注:
部分文字描述来源于山海关旅游网的澄海楼碑文简介,以及入海长城老龙头百度简介,感谢原作者的精彩编写。
文中大部分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