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教研或是闲聊,我们常听到要重视“生本课堂”,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文本。评课环节,我们会不时听到某位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的读太少了,快成了“满堂灌”。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眼中的“生本课堂”和“满堂灌”。这两个概念是线,时间之线;它俩又是面,空间之面。我们听评课却往往忽视了这两点。结果,一个梨子有了游戏币大小的疤痕,我们就下定论:这个梨子坏掉了。
一个点(一节课)上的学生活跃不是时空上的“生本课堂”。以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这节课上多种形式的读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们势不可挡的气势,听到了学生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句,难道能说这就是“生本课堂”?能说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本?我看未必。如果不安排学生搜集或老师不去补充梁启超先生创造作《少年中国说》的历史背景,仅靠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是很难真正理解文本的。
反过来,一个点上的侃侃而谈也不是时空上的“满堂灌”。李镇西老师曾说,语文素养偏高的教师,即使是满堂灌也是素质教育。何况,从她授课的时空上看,“满堂灌”毕竟是少数,也是应某篇课文的景。
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中谈到,80年代老师的语文课没有精彩的导入,没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如果把他们的课放在今天的解剖台上,肯定会被判为不及格。但这没有挡住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正是听了他们的语文课,学生们才缠着家长去买、去借《西游记》《水浒传》……试想今天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对学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别再纠结“生本课堂”“满堂灌”了,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困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