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简友广场人民广场
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5)

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5)

作者: 紫湘Via | 来源:发表于2024-03-21 14:15 被阅读0次

这一篇来讲讲我认为是颠覆认知的,而且还有我最感兴趣的花边新闻(轶事典故)。

今天的故事是纪昀的《河中石兽》,讲的是在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想重修寺庙,却找不到那两只石兽了。

僧人们按常规,到河的下游去寻找,怎么也找不到。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你们到下游去寻找,岂不是很荒唐?貌似很有道理,于是僧人们又开挖。

然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着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应该到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最后,僧人们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文章最后点明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僧人也是普通人,会根据常识认为石兽一定是被冲到下游了,而讲学家会根据固有的知识去判断,也认为自己是对的。没想到,这一切都没有敌过最有经验、最有发言权的老河兵。

纪昀、纪晓岚、纪大烟袋?没错,就是他。因为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都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

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也不敢声张,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好像《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这一段,说起这部剧,我以前可喜欢看了,张铁林、王刚、张国立三人调侃逗乐,看点满满。

反正乾隆皇帝看和珅就是:朕知道你是个大贪官,但朕不杀你,若是朕想让你吐点出来,你就必须给朕吐;和珅每个机会都想大捞一把,案件背后的主要人物多半与和珅有所牵连。

而纪晓岚刚正不阿,总是想把案件查个水落石出,但每次到最后一步,看着就要揪出幕后主使了,却最终被干涉(皇帝或者和珅),因为皇上还不想让和珅死啊。

纪晓岚与和珅虽然立场不同,但不管这俩人如何蹦哒,在皇帝面前只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奇的(也只能)一致,所以两人亦敌亦友,成为乾隆依仗的国之重臣。

这些毕竟是影视剧中的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中,和珅与纪晓岚就像是忘年交。和珅年轻,处事外向泼辣,而年老的纪昀处事渐渐趋于圆滑,还时时会善意地提醒和珅。

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而在工作中,则更多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纪昀自己也明白,他只是一个御用文人,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

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他们俩都是乾隆皇帝仰仗的大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wf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