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到宋濂已经成年之后,他就不满足之前的借书抄书读书了,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自己对文章理解的一步步加深,不仅总会有一些不太明白的道理,而且对文章的暗藏的深意还有不甚了了之处,他认为还是需要请教高人指点。
于是宋濂就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师和名⼈交往。
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人家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自己又怎么能去结交他们呢?
这个问题让宋濂很是头疼了一些时日。但是问题总归是要解决的。
那怎么办好呢?
宋濂觉得还是自己要腿勤,手勤,眼勤,总之是不能懒惰,不能坐等老师上门来教吧?那时候宋濂家里贫穷至极,哪里还能谈到去像今天的那些家庭富足之人那样去请个家庭教师来家里教授孩子功课呢?
家贫,就只能自己多努力,多付出,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苦难,才能有所收获。
于是宋濂曾快步⾛到百⾥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现在别说快步走到百里之外去请教大师了,就是坐个一个小时的汽车或者地铁,我时常都会感到路途颠簸,疲惫不堪,整个人都会有散架的感觉。
这个我个人有深切体会。
可是人家宋濂可是要步行,而且是到百里之外的高人大师那里去请教。
这里就体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