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作者: 冯贻伟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1:33 被阅读0次

    治生札记--009


    何为字?何为书?        


           夫字者,所以传经、载道、述史、记事、治百官、察万民、贯通三才,其为用大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一、九势为意!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文:书法源自于自然,自然形成,阴阳就出现了;阴阳的存在,随之出现了强弱盛衰之势。用笔藏头护尾,气力便在字中,下笔用力,应如美丽的肌肤一样。所以说:笔势到来不可阻止,笔势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笔软才能产生千奇百怪的姿态。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即使没有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二、永字八法为根!

            “永字八法”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é),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基本释义:

            中国汉字虽形形色色数以万计,但构成楷书的基本笔画只有几种,古人以“永字八法”予以概括,八法就是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点——永字八法中称为“侧”。点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笼统的形状,“侧”指明了点的形势,要左顾右盼,有向有背,欹侧不平,方能得神。点被称为字的眉目,随字而异,且忌平卧。

    横——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勒为马衔,俗称马嚼子,马嚼子上系缰绳,在马向前奔跑时,勒住缰绳以控驾驭,所以勒是个动词,写横画不可很快的平拖过去,要逆进加以敛控,使笔锋与纸之间产生摩擦力,迟涩地前进。

    竖——永字八法称为“努”。横竖画是字的栋梁,竖画须能力撑千钧,所以要努力写去。竖画也称直画,但除“中”、“午”、“年”等居中的直画外,却不能写的过直,过直便僵死无力。应像弓背那样有曲意方能得力,所以“努”也作“弩”。

    钩——永字八法成为“趯”。趯为踢足,其力由腿到足猛然踢出。形容写钩时动作如踢足,将力由竖画转向钩处,猛然发出,势缓则无力。

    挑——永字八法称为“策”。策为马锤,既马鞭。写挑时如挥马鞭,摇动笔管,用力使笔锋至画末即起,不可轻撇,轻撇即如马鞭不如马身,也不可重按,重按即如马鞭至马身不起。

    撇——永字八法称为“啄”。啄即是鸟嘴。短撇如鸟啄物,以急出为好。

    捺——永字八法称为“磔”。用刀刃割裂牲畜曰“磔”,笔锋如刀刃,沉稳顺势而下,然后驻笔展毫急速撇出。

    至此明了,“永字八法”称点画为“侧”、“勒”……,在于以形象的比喻使笔画写的生动有势。有人认为,“八法”之外,尚应增加斜钩——戈法和L钩——虬法,即两种向右弯的钩的写法。斜钩历来被认为比较难写,其形虽弯,却不能一味弯下去,要向写弩一样,仿佛弯向的一方有力量抵制着不让它弯一样。“L”钩以缓转,如同钢丝做的鱼钩一样,可挂千劲之物。

    八法精解:

    点为侧。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如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如勒马之用缰)

    竖为弩。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同努)

    钩为趯。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跃的样子,同跃)

    提为策。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如策马之用鞭)

    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为啄。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如鸟之啄物)

    捺为磔。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八法结语:

            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八法非孤立存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旨通过对永字的剖析,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三、笔阵图为神!

          《笔阵图》是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的书法论著。该著作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有一个突出的观点:书道精微奥妙,难以明言。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均有所象。《笔阵图》另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讲笔力。即“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正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译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如同千里阵云,隐隐于天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

    点画,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撇画:如利剑斩断犀牛角与象牙一样有力。

    折画,如百钧之力发弩,强劲有力。

    竖画,像万年枯藤一样苍劲雄强。

    捺画,如崩浪奔雷,气势非凡。

    横折钩,像强劲的弩,坚挺的竹。

    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内心的思想会与写出来的字出现差池,意在笔后便为败;若是执笔距离笔锋远并且下笔流畅,意在笔前便为胜。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2-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qp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