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世间再无袁隆平:看到大家吃饱午饭,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世间再无袁隆平:看到大家吃饱午饭,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作者: 烟波江南_0525 | 来源:发表于2021-05-23 12:55 被阅读0次

    令人敬爱的袁隆平院士走了。

    5月22日下午13点07分,袁隆平因病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

    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据说他走后,连医护人员都纷纷痛哭。

    农学院的教授们听到噩耗,也是哭得不能自已。

    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止不住地悲痛。

    多么希望,这是假消息……

    在5月22日上午就有媒体传言袁公去世的消息,

    上午11:16,澎湃新闻发出辟谣:

    老人家没有逝世,只是身体状况不太好,在住院。

    大家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幸好是假新闻,袁老没事就好,

    那么好的老先生,肯定能活到100岁!

    但没想到当天下午13点07分还是迎来噩耗。

    这一次,是真的。

    你要在众人簇拥下离去

    “不了,孩子们正在吃饭呢”

    当我打开微博,看到那句,

    再等等,让孩子们安心吃完这顿中午饭吧。

    忍不住瞬间泪崩!

    四海之内,稻穗低垂,

    但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盘中餐的那个老人,走了。

    下午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无数人自发冒雨送别袁老。

    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

    追着车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看到这里,终于没忍住,泪如雨下。

    这一刻,举国皆悲,无数人共同缅怀这位“国民偶像”。

    您花费毕生精力为黎民百姓守护粮仓和饭碗,

    我们却只是心怀敬慕,并不时常想起。

    直到这个午后,惊闻您已孤帆远渡,

    众生穿越繁华来送您,才惊觉:

    丰衣足食数十载,还欠你一个鞠躬。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

    已经养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庇护我们长大。

    有网友说:“我好像与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可就是这一面之缘,足以令我们将袁隆平永远铭记。

    一位91岁的老人,

    为何能得到百姓如此爱戴?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饥荒。

    袁老此生都不会忘记那时的饥饿感:

    “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

    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

    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而最让他无法释怀的是:

    “那天我走在路上,我亲眼看见5个人倒在路边,他们都是饿死的。”

    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研究水稻,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在曾经那个饥荒年代,一粒粮足以关乎国家兴衰,

    是袁公把我们从饥饿中解救了出来。

    他曾备受质疑和嘲笑,他认为水稻有天然的杂交优势,

    在当时,这样的试验与主流遗传学理论截然不同。

    于是很多人嘲笑说:袁隆平根本不懂遗传学!

    他曾多年研究,毁于一旦,

    “所有的秧苗都被人连根拔起,甚至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们。”

    这件事导致袁隆平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面对险恶的人心,看不到希望的前路,

    他说:“有困难,有坎坷,你要发奋图强才行。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要与困难作斗争。”

    他在废井里找回5株株苗,离开刚出生3天的儿子,

    提起行李,去到南方,找寻“野生不育株”。

    整整7年,他一心扑在水稻上,没能回过家。

    十年研究,前八年都是失败,

    他却说:“在千百次的失败中,我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这样的一生,苦吗?

    袁老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1973年,袁老的赤诚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

    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每亩地的产量增加了100斤左右。

    那一年,他已44岁。

    中国人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美国、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

    从1926年就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

    然而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

    当他们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先是质疑、震惊,

    确认这一消息后,赶紧打听是谁,

    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名乡村老师。

    这对他们的“打击”不言而喻。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

    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

    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

    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如今,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已获得了无数次突破,

    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造福了全世界人民。

    他一生的付出,使得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

    他把水稻当做孩子,天天下田观察。

    哪怕是身体不适,他也从不缺席。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

    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

    “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就是这样一位不忘初心,为国家奉献所有的科学家,赢得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爱。

    风吹麦浪

    是袁老的灵魂回响

    袁老曾说:

    ”很久之前,我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满眼的稻谷都是金灿灿的,

    夏日里天气热,我和助手们就拿着蒲扇,坐在稻穗下面,静静乘凉。”

    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

    我相信,这盛世终会如您所愿。

    袁老去世那天,很多人看到天上出现彩色祥云和麦穗状的云彩。

    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撒甘霖。

    您一定是去天堂守护我们了吧。

    最让人泪目的是:

    央视记者哽咽着说:袁隆平院士走的很安详,他嘴角上扬,面带微笑离去,好像只是在睡午觉一样。

    是的,袁公是看到大家吃饱午饭后,才终于微笑着安心离去。

    您走以后,每当我们举箸之际,

    都会想起,这碗里的软糯香甜,其实饱含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

    我们永远会在端起饭碗和麦穗低垂的时候怀念您,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间再无袁隆平:看到大家吃饱午饭,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wza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