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古典《跃迁》这本书拿出来看了看,有所新得,这篇文章当读书笔记分享;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为高手的技术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就在于他们比其他人更擅长利用底层的规律、时代的趋势和外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跨越式成长,这就是他们鲜为人知的暗箱。
很多人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说的是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他的老师一直让他画鸡蛋,横着画,竖着画,正面画,反面画。
终于有一天达·芬奇忍不住问:“老师,我是来学画画的,天天画鸡蛋有什么意义呢?”他的老师回答说:“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画蛋就是锻炼你的基本功啊。”
达·芬奇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更加认真地学习画蛋。
几年后,达·芬奇的手仿佛有了感觉,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
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人们,只要你勤奋努力、刻苦用功,你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和高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达·芬奇、拉斐尔、卡拉瓦乔等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画家,技艺如此惊人都只是因为勤奋和天赋吗?
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通过研究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绘画大师,之所以画得又好又快,并不完全是练习和天赋的结果,而是因为借助了暗箱。
所谓暗箱,就是利用小孔成像的技术,先将人的影像投射在纸面上,然后勾勒出素描稿,之后再上色。
这样一来,画画就变成了一件难度不是很高的事情,之前被反复强调的素描基本功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既然对画画来说努力不是关键,用好暗箱才是关键,那么,今天各领域的高手是否也有鲜为人知的暗箱呢?
是的,今天各领域的高手也有属于自己的暗箱。
与普通人相比,高手懂得利用更底层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放大努力,借势破局,来实现跨越式成长。
换句话说,普通人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而高手则是坐电梯甚至坐火箭往上走。
那么,高手的暗箱里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我们在这里介绍两个:
第一,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网上之前有一个很火的问题,问的是“上学时你最恨哪几个字?”被赞最多的答案只有五个字——并背诵全文。
这个回答虽然更多的是调侃,却也反映了我们长期惯用并厌恶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死记硬背。
看书、背书,这几乎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熟练技能。
我们总是习惯把知识输入存储到脑子里面,就像把一本纸质书敲进电脑里一样。
在这种输入存储的模式下,记忆力是决定人们认知能力的核心因素。
你记的知识越多,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更多,就比别人更有优势。
但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多元、更便捷,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再跑去图书馆看书,只需要掏出手机百度、谷歌一下,几秒钟内就可以获得答案。
这样快的知识调用速度,使我们非要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们只需要记住关键词,用的时候再去搜索就可以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知能力的核心,就从记忆知识变成了调用知识。
在面对问题时,谁能够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调用相关知识,谁就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具有更大的优势。
就像参加知识竞赛,一名能够随意用网络搜答案的选手,可以轻松碾压其他所有只靠记忆答题的选手。
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手,更关注的都是如何快速准确地调用知识,而不是如何记忆知识。
第二,外包大脑而不是事必躬亲。
上面我们提到,搜索引擎的出现,解放了人们的记忆能力,使人们不必再苦苦记忆知识。
实际上,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放的不仅仅是记忆能力。
比如,我们把协作能力交给了网络,把计算能力交给了计算机,把劳动能力交给了机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不再依靠自身的能力,而是借助工具的力量来更快捷地解决问题。
这使得人们不必非要成为一个全才,而只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偏才,就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优势。
举个例子来说:
以前写一份研究报告,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查找、录入再分析,极其浪费时间;
现在只要下载个爬虫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半小时内就可以自动完成这些工作;
省出来的时间你就可以用来想想怎么更好地写报告,长期如此,你写报告的技能就会比别人更精进。
外包大脑,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长此以往,你就会在擅长的领域走得比别人更远。
大脑不该用来记忆,而是要用来观察、思考、创造和影响他人。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却不是每个个体都能崛起的时代,顺应时代的人跃迁式崛起,其他人舒服地被机器圈养,这是一个留下少数巨人,一堆侏儒的时代。
这个时代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轮下》里写道: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的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