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第一章第一节*为何与何为: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阅读时间:20240713
⊙阅读积累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进行理论生产、表达研究成果的最终环节,也是研究者的必备能力。写作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写作规范、学术规范和话语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写作的本质是基于研究的文本表达。
如何实现教育写作转型?要使教育写作转型成为教师自觉能动的专业活动形式,需要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出发,对教育写作实现新的理解与超越。
方法?
方法 一认知觉醒:寻找丢失的身份认同。颜老师在这一节中提出了“教师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关于自我的信念之一,“是外界赋予个体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他人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规定”。颜老师指出教师身份认同带来的种种现实弊端,同时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幼中小)的要求,提出教师应该正视并找回失落已久的“研究者”身份,从职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要求出发,通过写作,深度审视自身的教育生活,把时间当作一种对象来进行认识,使自身原本情境化、碎片化、表面化的体悟得以明晰、整合和提炼,实现教育经验和规律的自我建构,真正从“实践”走向“研究”。
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一,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二,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切实的研究成果,并让其充分服务于教学实践。三,可以帮助教师把自身在教育现场长期积淀的实践智慧梳理、表达出来,让教师的经验与思考形成可以公开与交流的成果,在专业范围内得到检验、评判与推广。
方法二正视差异:建立专业视域下的表达自信。颜老师对于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教师生活的差异做了比较。她认为教育写作是在专业术语中进行的、浸润着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活动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没有最好的写作方式,只有最合适的写作方式,教师应该带着专业的自信,根据自己的专业程度,实践范围、研究指趣、表达需要、写作特长等实际状况、个性化的选择适合的写作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样化的专业表达,从而实现外在表达形式与内在表达需要的和谐统一。
方法三反哺理论:表达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智慧。颜老师认为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的创造主体不应只是理论工作者,教师也理所应当是教育理论的创始者。教师长期浸润、置身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育场域中,对教育教学有最真切的感受、最直接的经验,最准确的观察,是天然的研究者,带有天然的研究优势。他们深入教育实践,直面教育实践的真实问题,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挖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真谛,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开启的术语革命可以实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反哺,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新的可能与契机。
如何实现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反哺?一教师通过写作,发现、表达教育现场中的鲜活教育问题,为理论研究开拓视域。二是教师写作的丰富样态和成果可以为理论建设提供源泉?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该有实践自信,也应该树立起充分的理论自信,并带着这种自信走进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情境中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势及问题,用教育机制应对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及时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教育实践智慧。
⊙阅读思考:
现实如颜老师所说,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会上课会管理班级就行,至于会不会写作影响不大。我身边的同事,我所遇见的老师大部分是不会写、不敢写、也不想写。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兴趣这一因素。包括我自己,虽然我喜欢写东西,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写作学习”,往往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走,有点摸着石头过河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认为教育写作是自发性的、主动性的、有思考的一种自我实践反思的教育行为。在教育中,遇见的学生很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突发情况也多,这就代表着我们的管理方式形式各异、因人而异。既然各有不同,那就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总结,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有所提高。所以,教育写作便也能成为一种记录总结的好方法。
不管现在会不会写,先行动写的去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在写作中去体悟,在写作中提高,在写作中去旅行,相信最终能欣赏到美好的风景!
不想只做实践中的巨人理论中矮子就必须丰富自己,勤奋一些,奋笔疾书,去书写自己的那份教育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