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按照习俗是要去上坟的。上坟是我们南方人的说法,书面语一般是叫做扫墓。不管哪种说法,总之是缅怀祭祀先人的一种活动。
我们台州上坟,要在坟前吃东西的。大概以往交通不便,坟又大都做在山上,所以干脆在坟前吃中饭好了。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去上坟,只见一个个手提肩挑地带着好多东西,印象最深的是铜暖锅——一种很像铜炭火锅的东西——虽然也用炭,但只保温不加热,里面放着豆面(番薯粉丝)、春笋、豆腐干等炒的菜,还有小孩子特别喜欢吃炒香蛳(海蛳螺)。香蛳壳照例是要扔到坟头上的,说是可以让小虫子钻到壳里去吃残肉,不再损害先人躯体。当然了,最主要的一样食品,就是青餣了。
青餣青餣是我们台州人清明前后必做的一样食品。到坟前吃冷食,与古代的寒食节有关。
餣是糕饼或滋粑类食品,所以青餣在台州之外也叫做清明团子。
餣[yè]
1.糕饼。
2.深。
餣【戌集下】【食部】
《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音腌。
《玉篇》餈也。《廣韻》餌也,粢也。《博雅》餣,餌也。《揚子·方言》餌謂之餻,或謂之餣。
《康熙字典》
之所以在这个时节制作,是因为揉在米粉里的“青”这种野菜只有清明前后才会生长。青餣分咸甜两种,甜馅的做成饼状为青饼,菜馅的做成团状为青团。早年每家都备有“青饼印”(一种木头做的刻花模子),做好的青饼、青团按到模子里,反过来敲到桌子上,便有了漂亮的花纹。如今样样节奏加快,生活也没了早年的那份精致,青饼印已很少人用,青饼、青团做好就直接上锅(或笼屉)蒸了。
青有三种,分别是棉青、粉青和花青。
棉青的学名叫鼠曲草:
鼠曲草椭圆的叶尖,汤勺似的叶掌,上面还铺着一层细细的绒毛,似一朵朵复瓣盛开的小睡莲。轻轻地掐下嫩茎,可拉起半寸长的绒丝。鼠曲草为二年生草本,生于田埂、路边、荒地或山坡草地。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等省区。鼠曲草还是一味中草药,可祛痰,止咳,平喘,除风寒,降压。用于咳嗽痰喘,风寒感冒,筋骨疼痛,高血压;外用治痈疮。
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中就写到鼠曲草: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而花青和粉青的叶子状如菊花叶子,分别是青蒿与白蒿,但我至今依然不易辨别。
青蒿此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自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以后,它就开始大名鼎鼎了。
青蒿青蒿为一年生草本。古名“菣”(音qìn),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归肝、胆、肾经,芬芳清冽,透内内外具有清热退蒸,清暑截疟,除湿杀虫的功效。
茵陈白蒿也叫茵陈,因其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现代研究,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等作用。
青蒿与茵陈长得十分相近,但二者的功效不同,一般容易把青蒿和茵陈当作一味药物。连医学家张锡纯都认为“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然而茵陈蒿和青蒿确实不是一味药物,茵陈蒿是多年生的,青蒿是一年生的。连张锡纯这样的先哲都误认为二者是一物,说明它们的功用应该是很相近的。总的来说,都是味苦寒凉,气味芳香,得少阳之气,能够生发。
分开来说茵陈蒿主要治黄疸,青蒿主要清热。区分二者主要可以通过三步的辨别。看:茵陈整个发白,表面有较多绒毛;青蒿正面绿色,背面发白,较少绒毛。闻:茵陈几乎没有什么味道;青蒿的气味较大,闻起来舒服。尝:茵陈有微甜,粘粘的;青蒿尝起来苦涩味。
无论花青还是粉青,都要在春季刚长出来并在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若待过了现在这个时节,便只可入药不能食用了。
【知识点】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