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旅行·在路上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作者: 南浦云0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5:15 被阅读202次

文/南浦云  图/阚晓辉、作者(除标识外)

这道穿越了500年时间的老城门,顽强地垒起一座县城最后的历史见证。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这座屹立了500个春秋的钟鼓楼,执着地标识一座山城悠久的文化记忆。

这条沧桑了500年光阴的旧街巷,艰难地承载竹溪人民浓重的乡愁情感。

感谢这些灰褐色的,来自鄂西北大山上的石块。它们凭着坚韧的质地,靠着清代工匠的过硬手艺,亲密无间地,安静执着地,挺起一道拱形的城门洞。

尽管因风雨侵蚀、岁月消磨,色泽暗淡,光影斑驳,外形苍老,但仍然显现出一种弧形的美感,更以强大的力度,承载漫长的时间,撑起古朴的空间。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这道东城门,见证着竹溪县城数百年的历史。明朝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首任知县曾熙创建土城,修四道城门。

至今,东城门是古城垣唯一幸存者。现存石城门,是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垒砌的,迄今200余年。

按新旧《竹溪县志》的记载,包括东城门在内的石砌城垣,在抵抗清朝中期白莲教起义残余势力,以及防御清末、民国年间的兵燹、匪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城门由城门洞和城楼组成,为石砌台基、卷顶拱门。其城门洞,由长方条石砌成,内宽12米余,进深16米余。

门上城楼,为无柱之庑殿建筑,土、石、砖、木结构,砖垒素脊,四角曾饰以垂脊鱼吻。现在,除西面的格窗外,城楼的其他装饰全毁。城楼及其周边,多经改造或新建,沦为各式民用建筑。

东城门外的门额上,曾横镶“东屏门”石牌一块。现在的石牌上,则是“四皓镇”三个字。这与一部电影有关。

原来,1985年岁末至1986年的年初,珠江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胡炳榴,曾执导过一部名叫《乡民》的电影。该片改编自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讲述的是秦岭一带乡村的故事。

为忠实于原著,导演组遍寻秦楚边地的老街老屋,寻访到了鄂西北边陲的竹溪。

沧桑古朴的竹溪县城东城门和东门街,成为该片的主要外景地。东城门上现存的“四皓镇”三字石牌,就是该剧拍摄时所布置外景的遗留。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东城门之内,东门街的西端,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钟鼓楼。明代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时任竹溪知县的伍夔,主持整修了东门内的谯楼。

因当时此楼有鼓无钟,伍知县遂花费俸禄,捐铁1500斤,铸以为钟。从此,谯楼晨鼓暮钟,作为县城的作息号令。于是之后,谯楼又称为钟鼓楼。

历史上的竹溪县城钟鼓楼,身份“显贵”,备受重视。故清代嘉庆八年 (1803年)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钟鼓楼又历经两次重修,且皆有纪文,刻碑铭之。

如清代嘉庆年间的《新建古楼记》载,“今以鼓值更,钟以定其昏明,俾一城咸悉更次,而入息出作,闻钟鼓而知节焉。遇有警,则以钟鼓一号令。至于清平无事,……登楼揽胜,则溪水回还,近在襟带间……邑西南偏头山,欹斜不正……即于楼上塑魁星像以飨之。邑中士人自是翻然振兴乎?”

显然,曾经的钟鼓楼,不仅被赋予军事、政治目的,还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寄寓官民的理想,长期作为一处人文胜迹、一座精神坐标,矗立在县城的重要部位。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钟鼓楼,于平地垒砌高大的砖石台基,筑拱形门洞。台基上为歇山脊顶、砖木结构的重檐高楼,面阔三间,进深八米,轩敞大方。

楼有四根圆柱,托于檐梢间,稳健开阔。楼之四面为木门,门内嵌梭形格窗,古朴有韵。楼上飞檐翘角,衬以卷棚望檐。檐下挡板、望板和藻井,饰以花卉浮雕、各色图案……

整座钟鼓楼,楼基高耸,梁架精巧,古朴典雅,庄重美观,历数百年风雨侵蚀,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大体完好。

作为竹溪县城保存较好、反映古代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钟鼓楼,是1989年至1990年,由竹溪县人民政府拨款再次重修的。

重修后的钟鼓楼,保持原楼基本形态,仍为二层,钢筋水泥结构,青灰色墙体,覆黄色琉璃瓦,展飞檐翘角。

新楼较之古楼,更为高大,更为壮观,从此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标识,留在竹溪人的乡愁记忆里。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更有两条古老幽深的巷弄,位于东门街,即俗称的大巷子、小巷子。其中的小巷子,藏有一座规制不小的清真寺。

该寺兴建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于民国年间重修。原址毗邻竹溪一中(现城关中学)旧址,1952年迁至小巷子现址。其总面积1100余米,寺内有礼拜大殿一座,以及会议室、接待室、水房、住房等若干附属建筑。

整个清真寺,格局精巧,殿宇庄严,雕饰古朴,环境清幽。殿中匾额以及木雕对联,以阿拉伯文书写后镌刻,是回民文化的艺术珍品。

这座清真寺,是明清时期,来自陕西、甘肃地区的回族人民,迁入竹溪后定居、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尊重的历史见证,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东城门和钟鼓楼之间,是东门街的主体。作为竹溪县城古街巷的唯一残存,它体现了这座古老山城的历史特征。

为此,早在198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核批当时竹溪县的城建规划时,曾指示竹溪县政府,要保持东门内的街道原貌。

今天,东门街上,称得上是古建民居的,大约只有挨近城门洞的、三百多米长的两排对面老屋了。老屋前铺后宅。

前铺,为铺门板的店面,现多改为卷闸门;后宅,为幽深过道、数重天井的清代城市民居。若抬头,望狭窄的街道上空,那些今天难得一见的瓦屋顶,那几处残存的封火墙头,那几片暗淡的木檐板,依稀还能看到几许古街旧貌……

这衰败中的东门街,似乎已被时代抛弃,但它依然十分接地气、有人气。尽管无复早年的繁华,但数百米的老街,店连店、铺连铺,家家经营,户户摆摊,卖日用品、服装、鞋袜、饲料、农具、蔬菜,等等。这些商品,价格低廉,档次不高,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说明,东门街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以不曾冷却的温度,承载着平凡却活跃的民生,延续着普通却珍贵的民俗。

其实,东门街一带最有活力的时间和空间,在每天早晨的东门之外。这里是早点一条街。碗儿糕白而丰满,油条香气四溢,芝麻饼内酥外黄。城门洞对面的早点铺里,乳白带绿的“合渣”,浇上辣子汤,是竹溪人“过早”的最爱。

比较奢侈的“过早”,是到城门洞之外西侧的“小汪早点”铺里,叫上一碗辣乎乎的炸酱面,外加一笼“格格儿”(土豆块做底的粉蒸排骨或肥肠)、一杯豆浆,可以吃得即饱又刺激……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现在,每天早晨去东门外“过早”,依然是许多竹溪人的选择,而每一个去过的人,都会被那里热气腾腾的氛围,以及所引发的某种情愫所触动……

于是,东门外的这些早点,连同早点铺里那些漂亮的老板娘、女店员,被竹溪的摄影爱好者们,反复追踪拍摄,不断发至各种自媒体乃至官媒上,结果这些卖早点的容颜好的女人们,获得了“东门西施”的雅号,成为一时的网红。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穿越了漫长时间的东门街,至今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所以,除了幽深的城门洞、古雅的钟鼓楼,东门街的温度与活力,也是令竹溪人难舍难忘的。

东城门,钟鼓楼,东门街,一部立体的史书,一卷活着的档案,贮存县城的文化信息,见证竹溪的历史足迹。

那建筑及风情,其民俗和韵味,承载着无法穿越的漫长时间,珍藏一种文化,延续一种传统,内蕴一种精神,散发浓郁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总勾起竹溪人的乡愁乡情,令走过的人驻足怀念。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然而,时间无情,老街日益衰败。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言,“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身处现代化进程之中,城市需不断更新和发展,才能保持自身的活力。

我们挡不住时间的脚步,但应尽力呵护古街巷、古建筑,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在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同时,使之适宜于现代生活,并与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

其实,东门外一带,山水与人文胜迹十分丰富。出东门千米左右之外,横亘一座南北走向的山梁,山小而势奇,延伸似龙,横置如案,古人因此称之为“龙山”或“诰轴山”,即俗称的地母庙山梁。

明清时期,山上曾先后营建过文昌阁、五峰书院等文教功能的建筑,出现过药王庙、地母庙等祠祀庙宇。西来的竹溪河,曾流经龙山与东门之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工改道,径直东去,人们便把留在东门外的故河道,修凿为一湾人工水池,池如新月,名“月弓池”;池上跨一座仿古水泥桥,名“月弓桥”……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随着东门街的全面保护性改造、修建,东城门和钟鼓楼,连同东门外这些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的胜迹,将呈现美丽的面貌,焕发新的生机。

竹溪县城东门街一带,悠悠古韵,明清遗风。它跨越数百年的流光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沧桑的乡愁记忆,更留下了需要传承和创新的文化血脉。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相关文章

  • 〔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文/南浦云 图/阚晓辉、作者(除标识外) 这道穿越了500年时间的老城门,顽强地垒起一座县城最后的历史见证。 这...

  • 东门街

  • 乌海记忆

    记忆中的记忆,已成记忆,乌达,渤海湾,海达街,宾缘酒店。 乌海随笔_IT萧然

  • 最爱的美食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最想去的就是当地的小吃街,西安的回民街,北京的南锣鼓巷,武汉的户部巷,深圳的东门美食街,广州的上...

  • 一座古老县城一一唐河美丽的蝶变

    一座古老县城的美丽蝶变 一一日新月异的唐河建设风貌散记 唐河,是一座古老的小县城,昔日的县城面积不大,楼房很少,街...

  • 非凡壮举——再建一个镇雄城

    从北门外鱼塘街到南面“大十字”是县城的主街道,全长至多一公里;从东门古槐树到西门县医院是县城的次街道,全长...

  • 2019-02-24 中长廊

    县城里有一条路叫做东门路,俗称瞎子街。当年瞎子街上全是算命的瞎子,后来管得严,瞎子们都被驱逐到别的地方,但瞎子街的...

  • 东门小记

    夜晚的东门是很美的,也是略酸的。 相比北门小吃街来说,东门小吃街离寝室更近一些,好像也因此,东门只有在夜晚才能散发...

  • 犹念剑川古城的儿时小馋

    01 好久没去县城,古城里可悄悄藏着我的童年记忆。 剑川古城,我最熟悉的地方要数南门街(步行街)和文照街(算命街)...

  • 站在高山之巅

    平顺,长治市所辖的一座小县城。驱车赶往平顺,是为了一览它境内的天脊山。 平顺县城是一座狭长的小城,主街只有一条,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文随笔〕东门街,一座县城最后的乡愁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r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