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关于共情的一个小视频,对共情的解说虽然篇幅不大,但是非常的形象透彻,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小视频里,把同理心和容易与之混淆的同情心做了一个比较。视频中说到:同理心可以激发连结,同情心可以断开连结。一个护理学家,研究都跟同理心有关,他提出了四种同理心的特性:一、接受观点。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或者接受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二是不加评论,这个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评论别人;三、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然后和他在一起;四、同理心是一种与人一起感受。这一段内容当中的提法和观点,跟之前学习过的其他关于共情的文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用了“连结”这个词,一下子让共情这件事情变得可操作,变得有迹可循。之前相似题材的内容,大多用的说法是“在一起”,偏向于静态,怎么在一起?不太好掌握。“连结”这两个字偏动态,好像一下子就知道要怎么做了。包括之后提炼的四个特性,用词都偏动态,可操作性也就很强。好接下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对我而言,我总是把同理心想象成一种神圣的空间,就好比当一个人陷入一个地洞里,他在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然后我们看到了之后说‘嘿’,并爬下去说,“我知道底下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同情心则是,“哎呀,真糟糕啊,对吗?你现在需要三明治吗?”(这时候的画面是,有一只动物趴在洞口,高高在上冲着洞里喊话)。
同理心是一种选择,是那种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选择,因为为了能要与你连结,我必须连接到我心里面,能理解那种感受的东西。真正同理心的回应,很少以“至少……”来开头,如果真的有的话。但是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做这件事,因为你知道吗?某人刚与我们分享一些极为痛苦的事,而我们总尝试着要一线希望它,虽然希望在这里不是一个动词,但是我要把它当动词用,我们总是要试着挤出一丝希望,所以只要有人说‘我流产了’,“奥,你至少知道你能够怀孕”;‘我觉得我的婚姻正在破碎’,“至少你还有段婚姻”。“约翰快要被学校退学了”,‘至少他还是一个优等生’;每当我们在面临这种非常难受的对话时,我们经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会想试着让事情感觉好一点,但如果我跟你分享的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我宁愿你说‘虽然现在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但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讲’。因为事实是,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连结。
这段视频对我来说很新颖,很入心,也恰恰解说了我最近做的一场咨询。来访者的话题是我反思了很久的一个话题,是我真正感同身受过的一件事情,我心中有一个预设的答案,我太有方向了,太想让他好起来了,恰巧来访也非常有改善的动机,我竟然把共情这件事情,这件咨询师必须要存在的内容或者态度,并且是我真正体验过的一个话题的共情,竟然给忘了,犯了超级低级的错误。
作为咨询师,共情是一辈子需要学习、练习的事情;即使是职业之外,共情对一个人怎度过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