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哲思
稗官杂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浅谈

稗官杂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浅谈

作者: Eumenides刘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02:11 被阅读0次
    稗官杂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浅谈

          如果说到中国古代政治,我相信问问人们印象肯定都是——封建,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如果我要告诉你古代不是皇帝说了算呢?那你肯定不干了,你看电视剧里皇上要谁死谁就得死,皇上想撤谁的官就撤谁的官,他说啥就是啥,不是集权,专制是啥?老实说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也是当下对我们中国历史的一些误解。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古代政治,谈谈一个朝代的中央行政机构,谈谈他们的制度,谈谈政治的一个变迁。

          如果非要说中国古代的政治皇帝集权,不能说不对,但肯定是有偏差的。说有偏差是因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如果按照人们印象中的皇帝集权政治模式来说的话,不过是明清两朝。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这只是很短暂的一部分,如果把这短暂的一部分给我们带来的印象而强加给整个中国古代政治肯定是有失偏颇的。说它也对,是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中皇权是一个变化的角色,由开始的相权慢慢变化到后面的君权,制度的演变是一个过程,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政治是一个皇帝专权的趋势。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最具代表性朝代的中央制度。

          如果在汉朝你要说到国家权力,那有一个职位是永远也避不开的,那就是宰相。在古代,“宰”有管家的意思,而“相”是辅佐的意思,所以可以很好地理解“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的一个官员和皇帝的管家。在汉朝,皇室与政府是两个机构,皇帝是全国的领袖,代表整个国家,象征国家的统一,而政府是负责处理国家政务,最高领袖是为宰相,负责一切政务处理的责任。汉朝的中央政府高层可分为三公与九卿,三公是政府权力最高的三个职位,分别为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丞相是文官之首,管理行政;太尉是武官之首,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权,上可监察皇室宗亲,下可监察文武百官。同时御史大夫也是副丞相和储相,辅佐丞相处理一应政务。在汉朝,太尉只管军事,其他事情都一概不问,所以政府的最高领袖是丞相。而九卿就是管理实际具体政务的最高官员,例如太常管理祭祀,大司农管理政府经济等。一应政务都是由丞相处理后发布给下面相应的九卿执行,皇帝只有建议权和观政权。所以说在汉朝皇帝是不负有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国家的行政权力都在宰相的手上,皇帝只是作为国家领袖的存在。

          但到了唐朝,中央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朝政府的宰相采用的是首领制,而到了唐代则采用委员制。汉朝只有一个宰相,由一人来掌管全国行政大全,而唐朝将宰相权利一分为三,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遇到国家大事采用各省共商讨决议的方式来定夺。相权结构的改变,必然也会引起皇权政治的变动。在唐代,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拟诏书发出,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并不由皇帝书写,皇帝只需要在中书省呈上的诏书上画“敕”即可。然后将皇帝画“敕”的诏书拿到门下省复核,如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称为“涂归”。如果门下省同意,则诏书才真正的生效,被发往尚书省进行具体的实施。如果一道诏书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法的。所以唐代有云“不经凤鸾阁,何名为敕”。唐中宗有过不经过两省加印而径自拜封官职的事件,因为心虚,装诏书的封袋不敢正封而改用斜封,所画“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笔”。而中宗所封之官称为“斜封官”,被当时人所看不起。所以可以看到唐代虽然皇权已经有了一定的行政参与度,但是真正的国家管理权与行政权还是在朝廷与政府,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任意封免官职,干预国政。

          相对于唐朝,经过五代十国这段中国最黑暗的历史后,读书人已经成为了稀缺动物。所以宋朝的大多数政治制度都是沿袭唐朝的,而没有太多的自主创新,但中央政治在宋朝得到了一个较大的进步与飞越。唐朝在将丞相职责一分为三后,到了宋朝,直接将门下省与尚书省踢出了中央,独留一个中书省在宫廷内单独取旨,称“政事堂”,然后成立枢密院管理军事与中书省平级,时称“两府”。乍一看好像中书令作为丞相,丞相又变回了一个人而不像唐代的三个人,但是与汉代相比而言,丞相的行政权力已经是被剥离了门下与尚书两省后的行政权力,已经无法再真正的做到管理与统筹整个国家的全部政务了。既然丞相无法管理全国政务了,那可咋办?这不是还有皇帝陛下嘛。宋朝时,中书令或者说丞相负责对国家大事做出几条意见上奏给皇帝,由皇帝来选择最终的意见与方案,再交由中书省拟旨。可以看到,皇权在宋朝已经逐渐取代了相权成为了政府的领袖,决策权已经到了皇帝这一边,而皇权与政府到此也已经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不像汉朝时的泾渭分明了。在宋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书令(丞相)上朝觐见皇帝议政时,是站着议政的了。等会儿,难道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上朝与觐见皇帝难道还坐着不成?没错,在汉朝与唐朝都是,丞相上朝与皇帝议政还真都是坐着的。在唐朝,群臣朝见,宰相是有座位并赐茶的,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但到了宋朝都改成了站着,等到了明清都是跪着。从这也可以看出皇权在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中一步一步的强大与集权。

          说完了汉唐宋,我们看到了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历程,皇权的一步步增强,国家大事逐渐从由政府管理变化到由皇帝管理。到了明清,皇权的专制终于走向了顶峰,从此以后天下大小事,唯皇帝一人定夺,政府只是单纯的服从与实施,决策权只有皇帝一人才有。那不经要问了,明清时的丞相呢?宋代时,丞相还是有建议权与部分决策的,皇帝从丞相的建议中选择决策,难道明清时丞相一点决策权或者建议权都没有了吗?是的,没有了,因为明清已经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宰相胡维庸谋反后,明太祖就取消了这个职位,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朝廷下面只设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当然只有行政权,没有决策与议政的权利。至此以后直到清末都不再有丞相这一官职,这才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封建专制与皇帝集权。大概也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离我们太近,所以给我们造成了中国古代皇帝专制的误解。

          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皇帝独断专制,中央集权,也是经过了一个个朝代的传承,皇权才慢慢的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了上风。所以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不应该单单只有封建专制与落后,我们国家在千年以前也有过不同的的政治制度,也有过的行政,决策,监察三权分立,也有过较为公平民主的参政机构与制度。

          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当全国所有事情都由皇帝来了解、决策的时候,人力终会穷尽之时,遇到一些强悍精明的帝王还可以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一旦遇到能力低下的昏庸之君,难免会造成国家混乱,政令不达。又或者是将政务重新托负于一个新的集体,而这个新的集体没有传统丞相般对政务的专业,往往也会造成国家动荡或者朝代更替,例如明朝时期的太监。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而皇权的变化也会反映出中国古代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朝代的强弱与发展。所以说汉唐的强盛,也未尝不是当时中央权力分立约束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稗官杂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浅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ck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