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6090/0ee705b3b349dd11.jpg)
在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子,因为杜甫的一首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至。
今天在该村一处显眼位置有一面巨大的照壁,壁上刻着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石壕吏》,这座村子正是石壕村。1200多年前,杜甫途经此地,创作出了著名诗篇《石壕吏》。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个小村庄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6090/45b150b4c59dd9da.jpg)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恰逢唐王朝由盛转衰。在经历了少年时期舒适惬意的生活、中年时期曲折坎坷的仕途经历后,杜甫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一道跌入谷底,他也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途。当时,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杜甫的生活也日渐贫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的诗歌创作迎来了文学生涯中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杜甫与石壕村发生了“巧遇”。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时年47岁的杜甫从东都洛阳赶往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境内)任上。这时安史之乱已爆发了4年,官兵虽将洛阳收复,但经历连年战事,那里早已破败不堪。向西望去,都城长安的战事依然紧张。在三门峡,杜甫走过崤函古道,满眼是奔走的兵卒,个个神色凝重。夜宿石壕村,对于杜甫来说是心绪难平的一夜。经历白天的奔波赶路,傍晚时分才刚刚安顿下来的杜甫已是困倦难耐。谁知,才刚刚休息,杜甫就听到外面嘈杂声一片,仔细一听,原来是“有吏夜捉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46090/bf2095f24039c9c6.jpg)
考古发现,崤函古道的石壕段遗迹就在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境内,是唐代官民往来此间的必经之处。由此可见,杜甫“暮投石壕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作为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石壕吏》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精练。杜甫在简明的诗句中,将抒情和议论都寓于叙事之中,表达的感情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痛苦心情跃然纸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作为一名深刻到骨子里的诗人,身为官,但杜甫从不掩饰自己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即使年近50岁,半生历经沧桑,从杜甫的用词上看,昨夜经历的那一场变故,是他眼中的一场“人间惨剧”。这让杜甫不得不提笔记录,这可以算作是杜甫写下《石壕吏》的偶然因素。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这一路上,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种种灾祸以及百姓卫国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之际,杜甫创作出了包括《石壕吏》在内的不朽的“诗史”——“三吏”(其他两首为《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回到华州后,杜甫最终将其修订成稿。自此,作为杜甫新题乐府诗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得以流传千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