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冷门景点推荐读书历史
石壕村:寻访杜甫的足迹

石壕村:寻访杜甫的足迹

作者: 寒塘渡鹤 | 来源:发表于2017-03-11 23:54 被阅读88次

从我最近出差住的地方往西三公里,有个村子叫石壕村,就是当年杜甫《石壕吏》诗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坐公交车十分钟就到。这个村子在一个低于路面的洼地里,夹在国道路基和对面一个小山之间。村门口进去是一条斜下的直路,几十米后路的尽头正对着一面照壁,上面刻着一首很大的《石壕吏》诗。和这条路垂直的一条路贯穿整个村庄,走在这条主干道上,感觉村子建设还不错,村里有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门脸都还比较像回事,但并没有看到其他和杜甫相关的东西。我询问了两个村民,是否有祠堂或者雕塑,一个大叔说原来有雕像,后来没了,他口音重,我没有太听明白,而另一个大爷,则表示根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普通话有那么差么。

安史之乱的时候,杜甫去洛阳探亲。在回任所华州(今陕西华县)的路上,他见到战乱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民众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其中这个《石壕吏》说的正是当年在石壕村征兵的事情。而从这里往东,靠近洛阳,就是新安县,往西进入陕西就到潼关了,石壕村则在中间。

网上常有段子,说杜甫写了好多首关于李白的诗,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而李白则来了一首《赠汪伦》。这是段子也是事实,杜甫写过好多关于李白的诗,而且在诗中表达出对李白极深的情感,这甚至让好事者浮想联翩。而李白写的关于杜甫的诗却很少,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不对等的朋友关系。

但事实上,在他们活着的那个时代,李白是诗坛巨子,名满天下,而杜甫则不是,在当时的诗坛,他并不出名,更不能和李白相提并论,而且他比李白小11岁,多少算是晚辈。作为名人,李白交友遍及天下。这样的年龄和地位状况也决定了杜甫对李白仰视居多,为他写诗更多些也属合理。而在两个人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优势一方对另一方的关注少一些也属正常。当然也不能排除李白诗的遗失。

虽然杜甫和李白都仕途坎坷,也曾结伴同游,但两人当时的地位和生活状况却各不相同。李白极受诗坛前辈贺知章的赏识,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更是亲自把他推荐给玄宗皇帝,虽然在翰林院的三年他并不得志,但毕竟是皇帝身边的文人,他的地位、眼界和名声都比常人高出太多。而杜甫一直在中低阶层混迹,颠沛流离。这也多少决定了两个人诗风上的不同,前者潇洒飘逸,大气恢弘,想象力丰富,后者沉抑顿挫,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现实色彩。太白虽然仕途不得志,但诗文奔放十足:“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更是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潇洒!而杜甫:“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苦逼,甚至孩子都饿死了。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多写现实,而现实的东西,往往是不太好看的。古代即便是在盛世,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还是差一些,所以元代张养浩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杜甫的后半生又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作为一个低级官吏,他的日子很困窘,因此他的很多诗充满着悲天悯人。在动荡的年代,民间疾苦就是最大的现实,而这个东西很挠人心窝。

过于现实的作品,在它们产生的时代,一般都不容易被认可,因为很难凸显出价值,你写的就是大家的现实生活,天天都在过,似乎没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写什么乱七八糟的,还把每天的苦日子记下来,这人有毛病。但到后世则就不同,它们像一部纪录片,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有大人物有小人物,这是难得地研究时代的第一手素材。如果它还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准,比如都是高水平的诗,那就绝了,就像用诗写的史,所以杜甫的诗叫“诗史”。而他的盛唐同行们还是更喜欢描写和赞美盛唐的大气象,所以他的诗就更难得了。从中唐开始,杜甫的诗逐步走高,直至巅峰,后人对他推崇备至。好的东西不怕时间的考验。

只写民间疾苦,太接地气,有时候格调可能会不那么高,但杜甫不然,他虽然写民间疾苦,但内容不会只停留在描述苦难、抱怨或者诉苦,而往往能够升华和提气,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这点就很难得。作为中原名门的后代,杜甫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并不自弃于时代,心中依然充满着家国天下的情怀,比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比如”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虽然吃的是白菜,甚至都没有白菜可吃,但他还是操着肉食者的心。日子可以苦,但格调不能low。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高中时的历史老师,上课经常念这句诗,我一直深深地记得他用带着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念这句诗的场景,他吐字铿锵有力,唾沫横飞,而念“广厦”和“寒士”这两个词,语气会格外会加得重,非常有感染力。大家也都觉得很有喜感。但多年后不时想起,我总感觉有些别样的味道。他讲课极为流利,从来不带课本,进来就开始讲,开始在黑板上写,他也没什么架子,上他的课很轻松,没什么压力。但他不是正式的教师编制,不管讲课水平如何,就待遇而言,和别的正规编制的老师会有差距。所以我后来想,他经常念这句诗,会不会多少和自己的境遇有关。

跟《石壕吏》相关,有个疑问就是,杜甫借宿在他们家,为什么没有被抓走。杜甫当时是官,虽然是小官,但是是免除赋税和兵役的。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杜甫也不敢出头或者帮这家人说两句,大晚上的,谁认识你是个官,人家就是来抓男丁的,家里老头都爬墙跑了,老婆子都被带走了,他真要出头,要说把他抓走也完全是可能的。所以,他虽然很同情这家人,但他自己也不敢见义勇为。有时候人们很同情其他人,但是自己又代替不了,或者无法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虽然觉得别人很惨,但是也只能是默默旁观,人首先还是要考虑自己,这也是常理。

石壕村除了一首诗,倒是没有别的和这首诗相关的东西,毕竟杜甫当年只是路过而已,一个小村子也很难搞出什么花样来。而且宣传起来也有些尴尬,毕竟这首诗是表达对官府的不满,以这首诗来大肆宣传石壕村,让村长他们咋办,他们也算是石壕的吏啊。一般都说“家和万事兴”,而这个村的村门里面则写着大字“民和万事兴”,这个改动倒是有点意思。

2017年3月11日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区观音堂镇

相关文章

  • 石壕村:寻访杜甫的足迹

    从我最近出差住的地方往西三公里,有个村子叫石壕村,就是当年杜甫《石壕吏》诗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坐公交车十分钟就到。这...

  • 文魁大脑实用武林计划第四期~严林语~第一次

    8案例一: 背诵杜甫的诗《石壕吏》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 读唐诗:《石壕吏》/作者:邵明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

  • 我推荐的一篇课文

    《石壕吏》 这是一篇唐朝时期杜甫写的一篇古文,叫《石壕吏》。他客观的记录了夜间在石壕村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突...

  • 他们离开,再没回来

    -1- 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爱国诗人杜甫写下了一首催人泪下的叙事诗——《石壕吏》。 该诗描述的是石壕村的官吏...

  • 读蒋勋《说唐诗》——叙述的力量

    杜甫的诗歌像纪录片一样,记录了唐朝伟大辉煌背后的如脓疮般的不堪。 石壕吏 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

  • 石壕吏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

  • 暮投石壕村

    读经典,写经典。 裴洪顺书 隶书 石壕吏 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 为你读诗|《石壕吏》

    《石壕吏》 杜甫 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 石壕吏 | 杜甫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

网友评论

  • 恺然: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寒塘渡鹤: @恺然 对,就是来自这个 😜😜

本文标题:石壕村:寻访杜甫的足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t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