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经语文老师推荐看了一遍《飘》,那时一门心思的读书,天天数学题,英语题,物理题的轮轴转,时间基本是被填饱的状态,除了青春期压抑不住的性幻想,再没有任何其它想法,更不要提能够理解生活的艰辛。所以那时看完,对斯嘉丽很是反感,觉着这个女人有点水性杨花,勾引有老婆的男人,多自己的第一任老公一点不关心。为了能够活下去,又嫁给第二任老公,真真是我们村里老人说的那种不要脸的女人。
那时觉得写的好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一步一步走近日常生活,打破所有生活节奏,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吸入,消耗掉世界上一点一点的生命。从远在天边的战争,只有从报纸或者政府的伤亡报告中知道战争的存在,这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战争,留在后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战争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亲戚朋友在战场,但是后方生活节奏照旧,战争的恐怖是可以被刻意强压下去,或者用虚妄,幻想的胜利的喜悦冲淡,人与战争之间,似乎只是一线相连。
随后炮声来了,就在城外的山区了,在攻防双方的隆隆炮声中,生活再也不可能保持原样了,战争就像一只站在家门口的巨兽,张牙舞爪的威胁闯进来,撕碎里面的每一个人。这时候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想象完全消失了,存留下来的,是痛苦的现实,是在阴雨天气里,开拔出城的最后一批援兵,这是一批由胡子花白的老人和稚气未脱的半大男孩,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扛着几十年之前的枪。战争在消耗掉人类社会的中坚力量后,乘着余威,要把这个世界的男人搜刮干净,像割草那样,一茬一茬的收割,到最后收割的太快,等不及小草长高,也把泛黄枯草一同卷入。
最后战场已经早早的走到前头,给这里留下一片混乱,社会秩序完全解体,所有人生活在征服者的权威之下。财务被虐夺一空,房子被峰会,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以前的所有化为乌有,全部从零开始。或者说是从负数开始,因为最年富力强的一批人已经被战争吞噬了。
上研究生后,再也不好意思管家里要钱,其实从大三开始就没有向家里要过钱,那时父母还会问需不需要钱。上研究生后,家里也不在问了,基本上是经济独立。对生活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领悟,这是在看了一遍《飘》,对斯嘉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反感变成了佩服,一个什么立身本领都没有学过的大家闺秀,在家道中落和兵荒马乱的环境下,能够活下去,能过对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把我放在她那种环境,我很可能没法生存,就仅仅战争的创伤可能已经让我崩溃。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是同一个读者,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对同一个人物,完全相同的行为,有了不同的态度。
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虽说接受了一样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拥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老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出现不同意见,观点就很正常。或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对方的看法观点很可笑,很不值得一体,上不得台面,或者就是愚蠢。这是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包容接受这样的不同意见存在,或许在对方眼里,我们同样的上不得台面,同样的愚蠢,同样的可笑。就像23岁的我面对面18岁的我,讨论对斯嘉丽的看法,没有包容,双方会打起来的,谁都没有错,只不过有不一样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