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所講文字版:
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於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
那么这个是由现象到本质,所以我们要观察啦,要发展呐,先待于现象观。
我们要读这些甚深的经典、甚深的论典,那么初起的时候呢,那最好就是先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读这里所说的因缘法,了解了之后再去这个深入这个般若空、这个佛性观,深入这些内容,没有这些基础啊你是深入不到的,是比较困难的。
那么这里现象观呐,然后透彻到本质啦,也是一个发展,由现象到本质呢,就比较容易进入,容易契入。
那么这个十二流程当中啊分开来看的话,“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无明”生了,“行”就生;“行”生了,“识”就生;“识”生了,“名色”就生;“名色”生了,“六触”就生;……是这样的。那么“无明”有了,“行”就有,是这样的。
那么“无明”到“行”的时候,这个二者之间呐会不会有这么一个关系呢?“无明”有念,它这样念想:我生了行?我能生行?那么另外一个,这个“行”的话,它会不会有这么一个关系呢?我是从“无明”生的?我是从“无明”而有的?
就跟观外因缘的时候,大概也是类近的,这个种子不会起念说:我生了芽;芽不会起念:我从种子生。但是我们日常的用语当中,从普通的生活观念当中呢,会怎么想呢?
就会如是想:种子生了芽;芽从种子生。你看嘛,这个黄豆种下去了,长出了一个豆苗,这个豆苗就是从黄豆里面生出来的,那么这个黄豆就会生出来黄豆苗的,这是我们生活用语一般不作因缘观,不作深入洞察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印象、一种认识,但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样子啊?
不是这个样子的。
就好像哈哈镜前面,某个镜子一显,你本来是一个很瘦的人,结果在镜子里面就变成一个肥肥胖胖的、圆滚滚的、胖墩墩的人。那你是不是一个很肥胖、很圆墩墩这个人呢?
不是的,你是比较瘦的一个人,只是这个镜子啊它有一个凸面,它把你改造了、变化了。当我们人呐带着情绪愤怒的时候,看这个人,听这个人说话呢,他就有几分愤怒;当这个人喜悦的时候,开心的时侯呢,他看这个人,听这个人说话呢,他带着几分欢喜,那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说自我心呐在塑造,在改变。
我们没有如实地去依现象观察因缘的时候,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相,所以我们会觉得“无明”呐生了这个“行”,“行”是从这个“无明”里面生出来的,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就结合这个现象来讲的话,有我执,有自体的这种认知、觉察,产生了推动力,就是要保持住个体,就是要求得个体的存在,那就是我爱执。那么这样的话,你比如说还在活的时候,你就要医生啊给你治病呐,抢救啊,不能死啊,就会有这些行为,就会有这些行动。
那实际上,比如说我们追求某个事情的时侯,当你有这些追求的时候,请问你的“我”在哪里呀?你原有的这个初始概念又在哪里呀?
你原有的这个初始概念在涉入到具体事情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这件事情的认识、这件事情的反应,它就好像一颗石头掉到水里面,一波一浪地泛出来,这个波波叠叠地到了岸边,石头并不到岸边,它形成了这么一个推衍性的关联作用,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能找到“行”当中的“我”?
找不到,也看不到这个“我”发生在“行”里面所存留的痕迹,就跟外因缘一样的是“不移”的,不会从种子移到芽里面去的,它只是这么一个关联的关系。
就像我们人呐他为了能够追求健康,所以呢他就去运动,人家说你这个运动还不够,他就加大运动,运动到最后呢,身疲力尽。
那么过度的这个运动带来了身体的伤害,那么这结果呢并不如其所想。初开始的时侯呢,是想增强身体,能够获得健康,结果他纳入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随着环境,随着认识,再产生新的反应。虽然初始目的是那个,虽然到后来并不达到他所想要的愿望,可是他的源动力——最开始的这个触动从哪里开始啊?
从他想要得到健康开始的,这就是我们生活里面呐“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了这种一波一浪的联动关系。所以当你出现这一个情境,在做这一个思考认识的时候,你不可能还是说“我”要,或者“我”如何如何,你还在那样说的时侯,还在那样想的时候,那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也就不会进行到具体的一个事情当中了。
所以你看人的一生呐,就求这样,求那样,他求了这么多,他最开始的目的在哪里?
他最开始的目的就是求自己能够快乐一点嘛。吃饱饭也是快乐一点,住一个舒服的地方也是快乐一点,看看风景也是快乐一点。
可是呢,找来找去,找去找来,烦恼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大,那早就不知道以前是有何所求的了,它是这样一个发展性的关系。
所以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它会不会说我从“无明”生?这个“无明”能生“行”啊?
不会有这样的相应念想。只是此因缘成熟彼因缘,彼因缘又成熟另外一个因缘,不会有一个东西带过去带过来的。
可是我们一般的概念里面呢,你这一生一世,你做的种种事情,打球也是那个我,做饭也是那个我,这个运东西、挑柴、运水也是这个我,讲话的时侯也是这个我,睡觉的时候也是这个我,都好像把它贯穿在一起,好像没有这个改变过。实质上这种想法就像“刻舟求剑”一样的一个想法,它是不符合于这个事实的。
所以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因缘去观察的时候,因缘本身就是如此,不需要另外有所这个附着,有所添加。
“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老死”,那么这个就是由现象的一层一层观察之后,透入到了本身,显见了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子的。
蘭心說:
今天的內容讓我想起一句話:我們都走的太遠,已經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明天繼續講內因緣法因相應義,敬請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