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曲赋赏析系列文本研究所奇文社
植物的力量,野蛮生长:浅析[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植物的力量,野蛮生长:浅析[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 图特亚斯坦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0:06 被阅读694次

    苏轼的词难解析,因为苏词在宋词中属于非主流。其独特之处,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文体上的突破。就好比写一篇像散文的小说,或者写一个像小说的散文,苏词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词写得太像诗、显得散漫、偏言志。北宋以后有好些词研究专家都不认同苏轼这种写法。反对的人群里,就有李清照的声音。李易安大致认为,苏词只有词的外壳,没有词的本质,在其所撰《词论》中对苏轼提出了“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不协音律”的批评。

    北宋词史上,争议最大的恰好就是名气最大的那两位,一个是柳永,一个是苏轼。柳永词为后人诟病,是因为俚俗,不够雅致;苏轼词毁誉参半,则正如李清照所说——不合音律。苏词受推崇以至于一边倒,是近现代的事,原因很简单,苏词不讲究词曲严格的条条框框,符合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而苏轼的部分作品气象开阔豪迈,又符合解放以后的时代精神。

    很多朋友喜欢苏轼,大概也出于以下的原因:苏词不过分矫情,读来又颇为走心,更兼语妙连珠,金句频频,加之苏轼人设好,其才学辐射领域又广,使得爱好宋词的读者对其人其词皆玩赏不已,也是自然。另外可能也有年少时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一些功劳。当然,苏轼词确实也是写得好,豪放而不粗鄙,风骨卓然,自有细处之佳妙。本篇文章就以苏轼这首《定风波》为楔子,看看苏词到底好在哪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一开头就奇,它说“莫听”。真奇怪,词就是写来唱、唱来听的,怎么起手就说“莫听”?虽然他的意思不是说“莫听”这首词,不过我们想象一下,按照古人唱曲儿那种慢悠悠的调调,“莫听”这两个字可以供他们唱两个8拍。16拍过去,大家发现内容是叫你“莫听”,想想听众们此时是什么心情。

    欲罢还迎,胃口吊足以后,开始说点正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谓“穿林打叶声”,就是雨声。问题来了,我们先不考虑词牌规则,做一个同类项替换,把首句改成“莫听雨声”好不好?自然不好。至于为什么,文章末尾再详述。

    次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招呼大家“莫听”之后,又说“何妨”,不听雨声与“何妨吟啸”是个什么逻辑关系呢?意思是说“大家别听雨声,来听我唱歌吧”,是这样吗?事实好像差不多也是如此。这首词前面还有个前情交代,说的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亮点就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节骨眼儿上有心情“吟啸”的也就他了。

    但是光在雨中唱歌,这还不算本事,最多就是有点浪漫有点作而已,最妙的还是后面的“且徐行”。明明大雨不期而至,大家淋成落汤鸡,他却完全不顾别人感受,还让大伙儿别管雨不雨的,听我高歌一曲,还要故意放慢脚步“徐行”,这不是活脱脱一个深井冰吗?

    苏轼这一病病得不轻,接下来的第三句,他说他手里拿的拐杖、脚下穿的草鞋轻快得就像骑马一样!这不禁让人想起“青梅竹马”这个成语。此成语出自李白的《长干行》。东坡在这里虽不算用典,却不动声色地分享了太白独有的绝痴绝真。“竹马”也就是将竹竿夹在两腿之间当马骑,是我华夏特有的一种非常抽象的游戏。按照这个思路设想东坡君此时的造型,是不是就有点喜感了呢?

    然而,最需要留意的是,作者在第三句中说他脚步“轻胜马”,然而前面第二句他早就说好了是“徐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但换个角度讲,正是由于此“矛盾”——脚步轻但偏不走得快,才使得男主角的任性和疯癫更加体现得淋漓尽致。唯一令人同情的是,现场只有苏轼觉得自己在骑马,而旁边的“同行”又不得不跟在他的马屁股后头狼狈地奔跑。

    因此,当他说“谁怕”的时候,这个“谁”指的只有他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身旁其他人在冷雨中不停地战栗。苏轼之所以比其他人惬意点,又唱又跳,说白了,他身上披着一领蓑,而有很大的可能就是,其他人身上没有雨具可供遮蔽。天空中的雨越下越大,一开始只是稀稀拉拉地“穿林打叶”,最后已弥漫成“烟雨”了,可他说“任平生”。一个“任”字,把神采和心境都写进去了。

    这首词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上阕一派豪言,下阙回归真相。词上片我们看到了一个狂人,天不怕地不怕,逆而为之,看破世相,把平生丢进烟雨中洗刷。是什么让他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料峭春风吹酒醒”,一语说破。原来这伙人刚刚是跑去喝酒了,酒后自然十分潇洒,也怪不得走起路来轻飘飘(“轻胜马”)。这会儿好了,一阵春风,就像醒酒汤一样,把防御装备全卸了,看你还装。

    没了酒劲傍身,冷意突然袭来。“微冷”,这下怂了,但还继续装,冷就冷吧,“微”什么。好在此时骤雨初歇,雨过天晴,雨水占去了大半天好气候,山头只剩下一抹残阳。这一天里,好比一出戏,上半场忙着喝酒,醉醺醺;下半场信号又不好,屏幕跑雪花。等到将机器捣鼓好了,已经在播片尾的演员表了。

    苏轼倒也着实痴得很,浑身湿答答他都不理睬,还想着和夕阳“相迎”。不过对于一个刚刚才从酒精里醒过来的人,斜阳怕是有些刺眼,不敢直愣愣跟它对视。一是为了躲避光线,一是忆苦思甜,他回头望了一望来时路,身影渐长,道路“萧瑟”,方才是如何疯过来的,可能倒是记不得了。

    漫漫人生路,大抵也是如此吧。在狂风骤雨的时节,陷于俗世泥潭不能自拔,或挣扎求生,或故作豁达,且歌且行,若自在而又总有牵绊。少年人作老成语,却一点不能解脱运命,念“谁怕”之时,也总有怕谁的隐虑。待到忽地一阵冷风吹到,猝不及防,打个趔趄,但也随即清醒。心头透亮时已至黄昏年岁。细数这一路,无非泥泞崎岖,惨淡经营。莫如陶潜先生一句话:“归去来兮。”

    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句,“穿林打叶”之所以好,因为有力量感。这力量是打击人的力量,为后面的疏放安置一个前提。雨点是从上往下的,根据力学的原理,总得有个方向相反的力跟它彼此抵消才能平衡。这个“力”在哪里?我们观察词的上阕,会发现有很多“植物”类意象,不管死的活的,它们是“林”、“叶”、“竹”、“芒”、“蓑”。植物是由下往上生长的,恰好和急雨相对抗。这种来自“植物”的力量,是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就是风雨无阻,就是不管不顾,日夜兼程地往上冒、往上窜。

    很多著名文人都讲过豪言壮语,但最后又不免感叹世道,顾影自怜,比如李白。李白一首不按常理出牌的七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气势宏大,说自己文章直追建安两晋,而后又是上天揽月,又是下水断流。可是到了最后,却也只能无奈地预约一个“散发弄扁舟”。相比之下,苏轼在《定风波》的末尾则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大的境界:不管是血雨腥风,还是风调雨顺,通通无视。“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困于险阻,不安于现状,人只顾着顽执,只顾着生长就好了,这才配得上真正的“植物力”。而在这方面,苏轼本人正是最无愧的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真老实人_425a:解读精妙。赞。忽然觉得,这词就是宋版流行歌曲《忘情水》。玩笑话啊,不当真的。
      • 疯狂的文学:这首诗如此之好~~唯一一点是这诗一点也不奇怪。😂
      • 苏三州:感觉东坡要带有手机会不会也担心手机淋雨进水呢
      • 米老爹:解读得细致,且有独到之处。
        米老爹:@图特亚斯坦 你忒谦虚了。
        图特亚斯坦:写得不好,米老师多来指点:kissing_heart:
      • 是溪:原来如此,到回首向来萧瑟处,我已经要司马青衫湿了。太写实了,这就是我们从叛逆少年变成叛逆中年的人生写照。当然,也有可能是图教授的创造性解读,那就无异于二次创作,功劳更大。
        图特亚斯坦:@CC麻油君 麻油君是感性的人啊
      • 磊豹随风:还可以
      • 柠檬小分队:昨天看指挥富特文格勒谈勃拉姆斯,说的也是类似的话,勃拉姆斯被当作“反动分子”对未来毫无意义的人,巴赫在同时代人们都放弃复调音乐时还在坚持,他们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只写属于客观(也就是属于各个作品所体现的世界)的东西。所有外来的、空洞的所谓“创造力”(事实上大多数只意味着缺乏专注力)都会被严格地排除在他们创作之外。这样一来,所表达的一切都明确、清晰、有硬货、完整,都非说不可。老爷子们犟得很ˊ_>ˋ
        图特亚斯坦:@柠檬小分队 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创作,尝试新玩意儿只能从头开始,艺术就是玩儿,玩得好就行,丢手绢抓小鸡都可以
      • 一苇fd:苏轼当时一定没有想这么多,因为当一个人使用感性体悟世界时,他的理性会受到压抑……是吧
      • 白马非马已成斑马:跟图教授学苏词:smile:
        图特亚斯坦:@白马非马已成斑马 哈哈哈哈,白马兄多来看我
      • 9e3a63502d76:我倒是没想到图图会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太白诗和这首定风波做比较。 我觉得太白的风格是洒脱的,也是真实的,他喝醉了酒,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才一会揽明月,一会散发弄扁舟。而苏轼的豪放之下,更存一份理性,就算他有颓废,他也不写出来,而是写出一种自己都未必到达的人生境界,或者人生追求——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算是苏的可贵之处吧。
      • 翠娥Z:又多了一种力——植物力
      • 道一虚白:解析到位。
      • 三儿王屿:不管人是不是深井冰,就爱这种“I dont care, I love it”的洒脱调调。
        图特亚斯坦:@三儿王屿 哈哈哈哈!我三早!
      • 西域冰雪:定风波这个词牌,以欧阳炯为正体。像孙光宪、蔡伸、李泳、曹冠、京镗、陈允平等人的为变体。苏东坡这首明显为正体。
        正体的词谱如下:
        定风波
        ◎●○○◎●△,◎○⊙●●○△。
        ◎●◎●●◎▲1,⊙▲1,◎○⊙●●○△。

        ◎●◎○○●▲2,⊙▲2,◎○⊙●●○△。
        ⊙●◎○○●▲3,⊙▲3,⊙○⊙●●○△。

        暂且不谈逻辑关系与手法技巧,倘若像你说的,把苏词中的“竹林”改成“雨声”,“雨”字无论是今音还是古音,均为仄声,明显出律。古人倚声填词,不管是格律、韵脚的选择、结构布局的安排,考虑的还是很周详的。并不比我们当今的作者考虑的少……
        图特亚斯坦:@冰雪伊人 我又没说换。。。
        西域冰雪:@图特亚斯坦 “竹林”换成“雨声”不妥
        图特亚斯坦:@冰雪伊人 。。。。你在说什么
      • 爱逛大观园的刘姥姥:我倒觉得这是苏轼历经风雨后对人生的顿悟,既无自怜,亦无自傲,不过尔尔,笑看风云!😂👍
      • April石:https://www.jianshu.com/c/14e55a6ed93b欢迎加入奇文,一起加油!!!!
      • 米喜:解得好!
      • 地球承包商:👍👍👍🌺🌺
      • 苏玉晴香:苏轼:诗词自是一家,李清照:诗词别是一家
        苏玉晴香:@图特亚斯坦 好
        图特亚斯坦:@苏玉晴香 大妹子多来看我
      • 流浪之羽:精致的解说
        图特亚斯坦:@流浪之羽 谢谢大羽子😘😘
      • 一道:恰好看过李清照的《词论》,忘了是说谁,反正一副典型的年轻张爱玲的孤傲,好像有一句“破碎何足名家”,哈哈,我觉得这大概是早年写的,一如张爱玲“出名要趁早”那样的年岁。把李清照留下的词大约翻了一遍,她心中的偶像,大概是韩偓。只是感觉。
        图特亚斯坦:@一道 哈哈哈哈,人设有点像
      • 元宿周期表:神秀啊。
        吴也白:哈哈哈,是造化钟神秀~
        图特亚斯坦:@元宿周期表 神秀啥

      本文标题:植物的力量,野蛮生长:浅析[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m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