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要求高度统一、社会要求高度和谐的中国,走过一座又一座城市,其面目也多是高度雷同、千篇一律。纵使很多古城,自诩有着厚重文化底蕴、源远历史脉络,发展至今同样迷失了自我精神气质、更谈不上古韵了。
这一切,根源于几十年来的浮躁。
而在这浮躁几十年中建立起来的新星城市,更会有一种往前超越几百年的渴望和努力。而城市或者城市运营者集体意识的滞后和目光的短视,往往给这些城市在形而上带来无可挽救的脱节!
这样的城市,更容易催生谓之城市悲剧或者城市喜剧的东西。
小说《妖娆红尘》描述的那座城市,我有幸生活过一年许,之前也有过零星触抚和持久神往。不论城市的精彩绝伦和城市的荒诞不经,都有自己的解读;如今走出来,还有着迷蒙眷恋,同时不忘投入几瞥,直将逼视的目光延伸至架构华丽大厦的钢筋混凝土。
那时,那座城市尚处在发展阵痛中一个巅峰和另一个巅峰之间的谷地,城市中存在数不清的烂尾楼。这种被称为“半拉子”的建筑景象,随着另一波“泡沫化造城运动”的汹涌而至,今天已很难找到踪迹。而在城市泡沫化进程中胡乱拼凑的建筑痕迹,却再难抹除。
从那座城市中走出来,再走进其它城市,感觉彼此命运大抵差不多。这就毫不辩驳地说明: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集体浮躁中!
这样城市的生态,人际关系更显得光怪陆离,粘连起来很容易,撕裂起来更容易!两性关系也一样,期待惊天地泣鬼神的感觉,收获的却是泡沫化情欲;体验快餐式爱情,得到的可能是魅力恒久远的眷恋。
在那座城市以及走出来的时光里,我一直在小说描绘过的那行业中摔打滚爬,至今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行当不仅纠缠光了我的时间,也纠缠光了我的心情,这样的条件,来经营自己设想的文字就极为艰难了,只能是夜深人静,当然还要看这时的心情有没有被纠缠。约一年时间才断断续续将作品捣腾出来,却又连个起码的归宿犯了头痛,因为自己着实没时间去叩问它的去向,就听任荒置。一荒芜又是将近两年的时间了,与小说所描述的那个城市的时代背景已渐去渐远。
但小说在一些渠道的展示还是被肯定了,这就促使我赶急对它的归宿有个交差,以便下一步计划的开展。这部小说最初创作时名字没这么性感,是很朴素的《又见杜鹃》,暂且用上“妖娆”一词,就当媚俗,看上去性感,却又尽可能能呈现几分厚重和惊艳。
其实本人是一个不太“和谐”的人,连带作品也多有不和谐因素。小说中的情感纠缠大戏,可姑且称作“半拉子时代的爱情”,像一次次体验,却又无可救药地陷入!一些直白的描述,希望读者别想得过于色情,而将整部作品定级;一些牵强的情节,这里也不再做调整,一一放归原生态,当作个人浮躁心态中的阶段性呓语。
也许是与这些欲望城市形成互补,小说臆造了一个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我至今没有去过,仅根据自己那纬度相近的故乡,以及偶尔接触的一些作品勉强勾勒出这么一个乌托邦。
“芳水坞”——说不定就成了当代知识分子一个精神符号!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座城市,若干年前肯定是一遍荒地、一遍虚无。若干年后,人们也有可能一一撤出这个曾经繁华的城市,甚至这个曾经繁华的星球。
原计划,这部小说听任素面朝天,不想再加只言片语,就不存在这篇自序。却因为老婆临产,今天凌晨的产房陪护,陋床上裹衣而眠的辗转中,慢慢就有了这些感慨。到早上,老婆腹中取出了一个漂亮女婴,长相极像我,与我对视的眼睛已很有神采,我就把这部小说联系起来,看成是我的另一个孩子,虽然难产了近两年,总会呱呱坠地。
《妖娆红尘》,就当作女儿的出生礼物吧!
篇幅有限,到此为止。本来想就更多话题说一说,这里就统统归类于网络敏感词,让它们回避掉、过滤掉。
诚恳邀约:试阅这部30万字小说,也许你就读出了深意。
2011年4月13日晚
购书启事:
本书完成创作已近十年,曾与北京某体制内出版社常规签约,排好版且万事俱备,却因某方面原因又被领导临门一脚,就只有长期沉潜……早期,曾以杂志增刊推出单行本,这里再尝试在一些渠道中晒出,以便提醒自己在繁琐俗务中还欠着几笔小说债。若有朋友需要阅读或收藏《妖娆红尘》,付工本费20元即可得到,需异地邮寄请另付10元邮资。也可以在文章末尾打赏30元,告知地址,即可寄达。
下一篇 引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