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的反击,是外部反击的起点。——大栗致自己
别再在朋友圈刷那个18岁的自己了,还不如畅想一下68岁时的魅力
这两天朋友圈几乎被18岁的梗刷屏了。有人说为了致敬18年,也有人说是2017年12月31日一结束,最后一批90后也成年了。其实我更相信是后者,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90后已经成为所有广告营销文案里的痛点,他们说90后已成“佛系”,或者说第一批90后已秃等等。
几乎每个人都在晒18岁的照片,感叹一句岁月是把杀猪刀,或者是青葱岁月。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怀念旧时光的人,其实何尝不是一次对自己现状的隐隐不满。在他们内心深处,过去就好比那男人心头的白月光。因为新欢不够好,时间不够长。
那些驻足在过去美好,而排斥现状的人从来看不见自己眼前的恶。有阴影的地方必然是有阳光的。既然有怀念过去的人,那么也有畅想未来的人,而我本身是坚持未来更值得期待的。
情感作家李爱玲曾经有一篇文章收录在《世间一切,都是遇见》,里面有一个片段,经过十年世间雕琢,她站在时尚街头的橱窗前,发现自己没有一刻不庆幸自己的脊背挺直,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走过青黄不接的岁月,穿着石榴裙,骑着桃花马,还是那个认真的女汉子。如果你去问一些四十岁的大咖,他们都会说更享受现在的时光。恰恰好。
那些刷着18岁自己的局中局外人可能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工资的薪水这么低,生活这么糟糕。难道说这么多年的书白读了?这一个困惑,在我毕业两三年的时候,我妈受人影响也和我谈过这个问题。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它。我虽然不困惑,但是想不出答案。毕竟科教兴国是国策,存在即是合理的。后来过了一年,我突然想到了。我告诉我妈,“不是读书没用,是那个读书的我没用。”
再后来,我看到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承认自己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自己认清这个模糊的世界。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开篇就问,你想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吗?我想过,我想过我的人生会像指数函数一样。所以我的前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李笑来提出的成本线概念下。直到你有了一个显著的里程碑,才能在这个拐点上近乎垂直的往上涨。认清自我是启蒙阶段。
每个人的生活就像一列火车,开往自己的目的地,可它在行驶的过程中,从来不回头。不要再和那个过去的自己较劲了,和未来的自己握个手。
无论是什么年纪,我们都要有一个显著的规划,可以从读书、工作、爱情、理财这4个方面来谈。
读书
年底了,很多文章会写今年读了多少本书。不要犯形而上学的毛病。为了追求读书而读书,容易只是积攒数量,而没有内化知识。这里可以有意识地多读旧书,不是书旧,而是知识旧,也就是你之前看过一遍的书,重新温故而知新。然后是读懒书。可以用听一本书的精华方法来筛选哪些好书需要买来自己亲自读。
工作
首先明确自己能做什么,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查找一下它的职业路径。最后是将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目前职位对比,弥补差距,可以去看那些岗位描述。谨记一点,入职前就要想好跳槽的准备,来倒逼自己每年每月的工作能力。
爱情
基本上大龄男女青年,需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找不到,一定是圈子太小。可以去对方比例相对高的圈子找。有意识地先走出去,扩大基数,才能提高牵手成功的概率。
理财
这里提一点,买理财产品前,要建立数字化思维。比如,某P2P网站,提供月月升,和年收益率的两种产品,经过计算,其实年收益率比月月升要高。不要想当然。先用Excel或计算器算下年化率。
最后,有空的时候,多想想自己68岁的样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视觉化的行为能让你不会拖拖拉拉。我们要相信,自己就是价值被低估的,最有可能长期保持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