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生手册
写作教学,还可以从“批判性思维”方面突破

写作教学,还可以从“批判性思维”方面突破

作者: 沽河之畔 | 来源:发表于2018-10-22 10:06 被阅读120次

    没有一个语文教师不想教会学生写作的,可是很不容易。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啃的骨头,不但消耗脑力,还折损体力。

    写作教学,难在哪里?

    写作教学,不像阅读教学,有抓手。阅读教学,有教育部统编或省级教育厅编订的教材,教材里的文章,几乎是大家公认的经典作品。教师通过讲读这些经典篇章,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提升基本能力,并起到举一反三作用。而写作教学,至今没有能令人满意的教材,有写作方面的选读教材,但不具普适性。此其一。

    其二,写作有规律方法可循,写作教学也有规律方法可教;但不是教给学生几条规律方法,学生就会写作,能写好文章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学期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初见成效,放了一个暑假,返校回来,作文水平又回到了指导之前的状态,跟没练过似的。规律方法的训练,不是不需要,而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所在。一个暑假,短短四五十天,怎么能这么快让学生回到以前写作状态?思维像水流一样断了。学生的思维如能顺畅开阔,一泻千里,文章岂不是一条滔滔不绝的黄河!许多学生的思维,断断续续,不顺畅,或者就是一湾死水。高中写作教学难点,在于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

    其三,对同一事件,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意味着思维不同。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各不相同。说到家,写作,是个人行为,具有个性化。铁凝的散文跟刘亮程的相比,同为“散文”文体,可是风格、格调、思维等方面大不一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背景因素,还有成长环境、自身经历等等。余华成为作家之前是一名牙医,毕淑敏则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他们的作品着上了个人经历的色彩。学生出身的原生态家庭不一样,经历不一,写的也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文章。除了经历个性化,思维和语言也是个性化的,班里近50名学生,对同一话题,其语言表述不一样。教师讲评一次学生的写作,很难覆盖所有学生的问题。甲学生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乙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讲评对某部分学生无用,导致低效。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是事倍功半,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四,既然写作带有个性化的特点,那么关于写作的考试机制和评价机制该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公平合理的肯定?其实这个问题,我不说大家也清楚。一个作文题目多少万考生来写,是不能顾及到每个考生的个性化。高考作文试题,能设计得思维开放到每个考生有话说,能深入思考,就很不错了。譬如2015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孩子举报在高速开车打电话的父亲”设计得很开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写作评价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写作教学的难度系数。

    其五,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费时费力的事情,教师非做大量的细致的工作不可,有时做了也不一定见效。每个周三的大作文写作,以议论文为主;一周一次的随笔,不限文体,不限内容。两者相得益彰,训练感性思维兼具理性思维。教师每周都批阅,每份写评语,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有时针对学生个别问题面批面改。一个教师教两个班,大约一百学生,每周大作文和随笔,每个学生写一千五百字,共一万五千多字。大家可以算算,教师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罗列了写作教学的难处,给人“难于上青天”的感觉;慨叹、反思之余,我愿意更多地去尝试。

    高中以写议论文为主,针对议论文文体特征,我曾经进行了“序列分层”教学,将议论文序列为结构、说理、语言、思想四大模块,每一模块又进行细化。譬如“结构”方面,议论文整篇一般分为“总-分-总”式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进”式;“总-分-总”式又分为“并列式”和“对照式”。每一次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序列不一,针对性较强;有条理有步骤。如此这般,层层推进训练,学生也受益。对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在没分清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的情况下,这种序列训练还是有点用处的。教师从议论文结构入手,先让学生有个框架,然后再去填充内容。这就好比盖房子,先建构框架,再修饰内在;先整体,再局部。但是“序列分层”写作教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没有一位作家,是割裂地构思和写作。

    对于写作,我们还有这样的感知:即使话题一致,但写出来的内容千差万别,是个性化的。同样做过医生,余华和毕淑敏,写作的内容不容混淆;同是陕西作家的贾平凹和陈忠实,作品风格各有特色。关于写作个性化的问题,2010年,我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对个性化的探讨。当时,语文界对个性化写作,讨论得较多,我也有过一些思考。为什么这几年谈论不热烈了,可能原因是:你谈论也好不谈论也好,写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这是规律;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不因为讨论不讨论而有所改变。规律就是规律,不需要讨论,也不需要训练。但是,我觉得“个性化”,在记叙文写作里,很重要,无论抒发的感情、对社会某问题的看法还是遣词造句,都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学生参加征文比赛,特别要凸显自己个性化色彩,这样比较吸引读者;如果比赛的文章,寡淡如水,只能“泯然众矣”。在平日随笔的写作中,我要求学生多写能凸显个性化的记叙类文章。从2012年我指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开始,陆续获得了各类征文比赛国家级奖项,这很好地证明了一个问题——自己在训练学生“个性化”写作方面是得法的。但是“个性化”在议论文中表现得较弱,不是没有,而是弱一些,这是由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另外,“个性化”概念难界定,内涵和外延宽泛,一时半会思考探究不透彻,于是现在“个性化”写作就淡了下来。

    无论是对“序列分层”写作教学还是对“个性化”写作的尝试探究,都是有益的,但是总觉得有些不足之处,不断地否定,肯定;又否定,又肯定……叶圣陶、夏丏尊、王栋生、余党绪、叶黎明等大家的著作里,记载着他们对写作教学艰难而辛劳地探索,和一直保持不变的好奇心。我也好奇写作教学,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突破?

    最近几年,语文界关于写作教学,淡化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加强了对写作思维方面的探索。我也意识到,方法技巧的指导只能解决一时,而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在思维训练上下功夫不可。但是,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从来没系统学习过,只是通过别家的微信或书籍有所了解,零零散散的;要拿来指导学生写作,不知该从何入手。

    今年暑假,有幸听了董毓、余党绪、郑桂华、刘哲和徐默凡等老师的课,很受启发。课程核心内容是关于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董毓老师结合其著作系统深入地讲解“批判性思维概念、原则、方法和途径”;余党绪老师阐述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辨读写;郑桂华老师阐释新课标里的“语言构建和思维提升”;刘哲老师则给学员们带来一场哲学头脑风暴;徐默凡老师从语言中的隐喻角度分析批判性思维。

    老师们在对批判性思维阐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我写作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也许批判性思维就是拨开云雾的一种方式,心有欣欣然。

    董毓老师,用了整整三天时间,结合其著作《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明辨力从哪里来——批判性思维者的六个习性》,系统地讲解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则、方法和途径,引导我们怎样具有批判的理性精神,怎样进行真正地独立思考,如何具体地分析,如何充分地论证,怎样逻辑严密地推理,如何组织和表达批判性思维的论证等等。董毓老师,上课,总是创造轻松的气氛鼓励学员提问问题;课后,布置作业,引导我们反思论证。三天里,我们质疑,讨论,沉浸在“批判性思维”风暴之中,渐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余党绪老师,是“批判性思维”的践行者。余老师从2007年,“开始真正接触批判性思维的”(余党绪语),一发不可收,并深切地感到“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我观察和理解教育的一种姿态,一个视角,一个工具”,“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改进是实实在在的,是解救语文痼疾的有效良方”(余党绪语)。2014年,余党绪老师作为教育部总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负责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批判性思维这一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读了余党绪老师的著作《祛魅与祛蔽》《说理与思辨》《中学生思辨读本》等书,感受深切,自己的思维得到了提升。现场听余老师讲课,是2016年到山西太原参加“语文报杯”现场决赛,大赛环节之一是余老师的作文讲座。整三个小时,余老师没有歇一歇,从命题现状,到学生写作存在的弊病,到如何有理有据地充分说理,侃侃而谈。现场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受益匪浅。接着,余老师分享了其公众号“思辨读写”。以后的时日,余老师不断分享他的观点和思考,我得到了“批判性思维”最新鲜的观点,最前沿的动态。这次听余老师的课,他仍然一站三个小时,中间没有歇一歇。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余老师总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还有郑桂华、刘哲和徐默凡老师的课,也让我们收获满满。

    2017年语文新课标颁布,把“批判性思维”真真切切地写了进去,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并推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格拉泽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用来决定我们的信念或行动。“理性”“反思”“信念或行动”是定义的三个关键词。董毓老师在其著作中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如此重要”,冲破盲从,真正地独立思考,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是学术性的精髓和规范,是发散和汇聚的思维能力,是人和社会的理性化。董毓老师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给我们上课时,拿自己的经历来说服我们:“20年前,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经济政治学院学习,在聆听西方同学的分析讨论时,我坐在那里,不知道怎么提出合适的问题、有新意的推断、有根据的反驳,一开始,我以为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所致;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是自己思维的问题,缺乏对思想和论证合理分析、辨别、解释、推理、判断等等能力。当时很痛苦,令我更加痛苦的事,今天我们的留学生仍然经历我当时痛苦的经历。要知道,批判性思维是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如果我们学生不具备,就没有创造创新……”董毓老师的情怀,让我们心有戚戚然。

    “批判性思维”能创造新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时代所需要的。而恰是我们学生缺乏的思维:看问题单一、不多元,感性多于理性,不能独立思考、容易盲从,不会充分论证等等。也正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有了申报子课题的想法,跟同事们一商量,一拍即合,大家都有在写作教学上有所突破的想法。用高二高三两年时间,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去,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初步商定从“对举概念”(余党绪《说理与思辨》)入手,先训练学生的二元思考能力。“对举概念”的提取,依据鲁教版的必修课本的单元主题而拟定,譬如必修五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的五彩梦”,选录了《沁园春·长沙》《离骚(节选)》《哦,香雪》《远方》四篇文章,综合内容,拟定了“对举概念”——“理想与现实”,“理想”与“现实”到底有什么关系?逼着学生在写作中去思考,去论证。必修五第二单元主题是“爱的生命的乐章”,选录了《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长亭送别》《中外诗歌四首》这四篇,又拟定了“对举概念”——“情感与理智”,“情感”与“理智”是什么关系?同样逼着学生从二元角度去考虑分析。如此这般坚持训练学生的二元思维,直到学生能用批判性思维去独立思考充分论证。第二步从逻辑知识入手,教会学生如何能逻辑严密地论证。这一点还没有充分思考,处于待商讨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教学,还可以从“批判性思维”方面突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pw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