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春节可以从腊月初八拉开帷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元宵节结束。也就是说,在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民间都沉浸在一种祥和与热闹的氛围中。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年的这次壮观迁徙,时间逐年在缩减,最终被定格在了七天里。于是,大年三十对回家的焦急达到顶点。正月初四,对离开的渴望达到沸腾。
所幸,不妨在今天,在无数个家庭开始筹备离家回到每个梦想企图绽放的地方时,回顾一下这几天里的年味。
年味——聚散:
千百年来,春节团聚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似乎已经刻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流动性逐渐增强。于是,多少背包在春节过后,装载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梦想,驶出一个个山庄村落,驶进一座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历经三百个日夜的鏖战,在年三十的晚上,每一个曾经离家的人,又一次坐在了一张桌子前。一盘盘冒着热气的饺子,在每一张曾经被都市的风雨拍打过的脸上,一口一口嚼出了心酸与幸福、迷茫与希望。
这场时隔360天的聚散与离合,是春节年味里最浓的一道风景。一边是染满风霜的两鬓,一边是强忍泪滴的双眼。
有时候,是飞行两个小时就可以跨越的近千公里。有时候,是高铁呼啸而过就可以抵达的目的地。有时候,是硬座三天两夜煎熬的归程。有时候,仅仅只能隔着电话道一声久违的问候。
这次聚散,注定将耗尽巨大的精力。但是,每一次离别时的叮嘱,都将化作一年风雨昼夜里最温暖的记忆。
年味——风俗:
我所在的小乡村,照例在初一的早上,街里早已人头攒动。每家每户都敞开着大门,院落归置的井然有序。堂屋的最中间,摆放着盛有肉的碗盘,旁边是一柱清香在安静的燃着,这是最朴素的祭祀。
整个村庄在这一天的早晨都显得特别忙碌,因为每个年轻人特别小孩子,都要到长辈家去磕头拜年,而且是真的跪在地上的那种磕头。每个长辈也都在这一天早早起床,坐在正屋中间,桌上是早已备好的瓜果香烟核桃糖,为每一个前来磕头拜年的晚辈用这些瓜果香烟核桃糖表达自己的祝福。
这几年关于这种磕头拜年的习俗,被吵的沸沸扬扬,有很多人说是旧时陋习,一定要革除。其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大惊小怪,正是这些口口相传的旧习俗,用一代代人的身教不断传承着这些最朴素的美好祝愿。
每一位老人,在此刻,都享受着岁月给予他们的尊重。每一个孩童,手捧着长辈赠送的核桃糖果,开心的期盼着下一次春节的赶快到来。大街上互相照面的人们,每一个都喜笑颜开,互道一声祝福,彼此在寒风中依旧热情寒暄。
年味——餐桌:
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到正月初一新年第一餐,再到初二出嫁的闺女回娘家串亲戚的丰盛宴席,整个春节,所有美好的期盼都呈现在了这一次次不间断地餐桌轮转间。
毫无疑问,年三十的年夜饭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家庭,特别是每一个小家庭,在这一天的晚上,都会就着早已经被吐槽到烂的春晚,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当饺子端上来的那一刻,仿佛这个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初一,城里的人们用电话、微信、短信互相拜年,而北方农村的人们则开始走街串巷式的互相拜年。这一天,没有太过丰盛的宴席,仿佛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刻意想要低调和平常一点。表面上不事着意,但每个人的脸上却依旧难掩幸福般的闲散。
等到初二,才是宴席最丰盛的一天。因为通常在这天,北方大部分地方,孩子要和妈妈一起回外婆家串亲戚过年。于是,外婆会在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准备一桌的丰盛饭菜,等待闺女和外孙们的到来。
所以,春节最丰盛的饭菜是初二的这一天,最重要的饭菜是年三十的年夜饭。而这些出自中国最普通妇女们手中的饭菜,恰恰是这个年最有味道的一次呈现。
年味——爱:
中国人是不善于表达爱的,于是我们只能在一个个节日里,以各种理由和方式,来传达我们内心深处不易表露的情感。
无论是演化了多年的风俗习惯,还是妈妈永远改不掉的唠叨毛病,无论是爸爸手中的酒杯,还是外婆偷偷塞进口袋里的压岁钱,这些都是年的组成部分,都是春节的元素单位。
每个回来的行囊里,都装满了各色玩具和礼品。每个离开的背包中,也同样塞满了各种家乡的特产与妈妈的手工食品。
所以,我们把爱藏在一个个孝敬老人的礼品中,藏在一件件孩子喜爱的玩具中,藏在一包包妈妈连夜做的各色食品中,藏在爸爸一次次默不作声的碰杯中。
又一次迁徙,已经开始上演了。每个城市也已经开始骚动起来了,因为几天前刚刚离开的年轻人,现在又开始纷纷回来了。
然而,关于这次短暂的相聚,却会在每个人一生的记忆里,被存放在一个位置。等到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拿出来,仔细回忆。
或许,那个时候,回忆里,全是年的味道,全是年·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