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彻底解决,在农村又掀起一股修缮房屋的热潮。
当然,大家手中还不是那么富裕,衣兜里的钱还不是鼓鼓的。原来的老宅陈旧,再就是孩子大了,要娶媳生子,因此,有些人率先行动起来。
修房盖屋不是小事,一是宅基,二是修屋材料购置,三是修房用工。如果在原旧宅翻修,没得说,只要把老宅扒掉,与四邻协商,没有差错,头一步便很顺当。假如是在新地点修建,需要与村上干部协调,当年对于土地管理不那么完善,村干部根据情况,可酌情解决,但在修建之前,请村干部一场或给村支书送点礼那是必须的。
修房材料需要砖瓦、檩条、沙子、水泥,还有门窗木料等,这些户主只要手头富裕,花钱就能办到,相对来讲,一些建材物资不那么匮乏。
还有叫人使心的是修房用工,当年农村成立的私人建筑队很少,大部分人家投亲靠友,还有村里的乡里乡亲,如果会瓦工或木工,那就是手艺人,得高人一等,成为座上客。
当年,人们的手中有两钱,但不特别宽裕,处处还得省着花,比如叫人帮工,只管三顿饭,不付工钱,这样就省了部分开销。
那时的人淳朴、实在,特别庄乡爷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叫到跟前,不好意思拒绝。
如果叫人帮工,头几天告知,哪天我要干啥,请你受累,好话说着,烟卷递上。被叫之人,根据情况,一般答应,在农村,修房盖屋是大事,这个忙一定帮。
那时修房叫穷修。正房外表是砖的,内壁用坯代替,俗称“砖包皮”,从外面看混砖到顶,其实是薄薄的一层砖在外,里面坯备砖坯结合,这样老天下雨,不会把墙壁淋湿冲坏。
门窗也比原来的大许多,并且镶上玻璃,显得明亮,门口窗口都用沙子、水泥、钢筋预制,这样就非常结实。
用工最多还是缮屋这天,也就是墙壁修好了,上面需要上檁梁,还有苇箔、铺材、上房土,最后要上一层大泥。要说这话,还是广大乡民,这里自然有个带工的号召,谁需要干啥,合理安排搭配,做到不窝工,进展顺利而有序。
农村修房大多在早春秋后,要避开雨季。大活请人帮工,人情难却,当他人修房盖屋之时,不请自到,要偿还人情,显得邻里之间,庄乡之间和睦。
叫人帮工,要管三餐,早上馒头炒菜,中午要蒸大包子,这样省劲,就不用炒菜,晚上要炒菜喝酒,有时八九个人一桌,把长条板子放好,把菜摆好,有两个硬菜烧鸡与烧肉,其余就是家炒的青菜,要量大。喝酒几人一小碗斟好,轮流喝,有人贪杯可大口,有人不好这口可少喝甚至不端,人们干一天活累了,快喝快吃走人,趁早歇息,如果头一天的活还有尾巴,事先个别再说,连续叫人帮工,人情大了,一般是亲门近支或好友。
这么些人帮工,吃饭也是问题,亲朋好友邻里,女人不能搬砖和泥,烧火做饭还行,无论是蒸馒头,还是蒸包子,多亏这些后勤,是她们的辛苦劳作,才有老爷们的冲天干劲,修房盖屋这些家庭妇女功不可没。
几十口子人在一起帮工的场面不见了,如今人修房要请专业的建筑队施工,只要有钱,一切搞定,户主只要有个人在就行,其它不用操心,到时等着搬进新屋居住。
怀念那种场面,怀念那种氛围,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那些淳朴善良的乡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