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秦人的故事】111、封建社会

【老秦人的故事】111、封建社会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22:34 被阅读73次

我们这回来探讨一个,更加无聊的问题,就是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什么时候是封建社会?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被现代中国人熟知,完全是受到政治上的宣传,否则难以想象一个社会学和历史学概念,竟然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口头上玩弄的概念。比如说,指责某某封建如何。

这个封建社会的定调,起源于某个人的某段话

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如果说周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这样一来,这个本该是历史学的问题,却由此难以继续探讨了。

事实上,从某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并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因为君王是没有什么能力对于思想界指手画脚的。君王可以喜爱某个宗教,导致全国兴起对某种宗教的崇拜,但是君王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某些宗教。

就如同,孔子的学说和儒家学说,其解释权在于士人阶层,而不在于君王本人。这就是中国自古的政教分离原则。

那么既然讲到春秋战国,就不可能不涉及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从某方面来说是很无聊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封建社会的原意是什么?

其中,社会一词无需解释,但是封建二词什么意思呢?

这是“封”的甲骨文,他的意思是,植树。为什么植树呢?划定疆界之用。

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然后延伸为,分封土地作为领地。然后又延伸为赐封,可以赐封的是抽象的爵位。然后延伸为封闭之意。

这是建的古文字,他的含义是设立,设置之意。他可以和“律”同源,也就是设立法律。

所以,建有所为建功立业,建树等等复合词。这些词,都是和原意一致的。

那么两个词合用为一个复合词,封建是什么意思呢?

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这个词,就是我们所谓的分封制,也就是天子赐封土地给诸侯,然后诸侯可以在领地里建立邦国。

我们知道在农业文明时代,四件事情最重要

1、土地

2、人民

3、祭祀

4、战争

所以在西周和春秋时代,一个国家的主权就由这四部分构成。如果社稷倾颓,宗庙被毁,那么这个国家就相当于被灭国了。

而霸主最高级的功绩就是兴灭继绝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1、西周封建制度

周族通过所谓“天命”、“德”等等概念,最终征服了殷商。所以周人为了控制原有殷商势力范围,开始进行分封。

其中最主要的分封行为是周武王和周成王。

周武王主要分封武庚(纣王之子)于殷周的王畿,命三监监控殷商遗族。但是周成王时期,爆发三监叛乱。所以周公平定叛乱,进行了第二次分封,这次分封是大规模的分封。

其对象,主要是姬姓贵族和功臣。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其中姜姓,和周族关系密切。

在古公亶父时期,姬姓和姜姓就是互相通婚的两大氏族,如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以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所以分封制度彻底成形。在周武王分封的时候,是很不成熟的分封,王权势力不大。但是周公进一步提高了天子的权力。

后来又附加了国野制度,对于原住民进行统治。

并且,为了使得整个制度更为稳固,所以和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联合起来,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目的很显然,就是下不可觊觎上,这种制度极大地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那么分封制度下,有一级分封和二级分封。

所谓一级分封,就是天子分封诸侯。二级分封,是诸侯分封卿大夫。

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

所以,一级分封下,被称之为国。二级分封下,被称之为家。所以家国一词有这里来。

又由于家国的政治主导人,就是氏族的族长,所以以血缘为架构,又称之为家国同构。

在一级分封之下,在祖庙举行册封仪式,天子会写下旨令,颁布下去。

文告,封伯禽 于鲁,文告《伯禽之命》 ;封康叔于卫,文告《康诰》

其中,为了控制诸侯国,诸侯国的卿还需要天子任命。大国三卿,次国二卿,小国二卿,这些任命权是天子册封。

所以,齐国的高氏和国氏两大贵族,本来是天子任命的。

傒与国氏,实为内主(《齐太公世家》)

所以,这些天子任命的卿,虽然名义上低于国君,但是它属于中央任命,所以是掌握实权的。所以当年齐桓公还得亲自拉拢这两家。

而卿大夫,由诸侯分封,卿大夫可以在自己的采邑收税,但是他们自己是不待在采邑,他们需要去从政,掌握着行政权。

而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都需要向分封者承担义务,比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

所以,可以看到周朝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国很早就成为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国家。

2、授民

各级被分封者,他们的土地是可以传递给继承人的。那么会不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除国呢?一般而言,分封制是这样规定的

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而绌,使子孙贤者守其地,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

也就是,犯错者肯定要受到处罚,但是宗庙社稷由贤者承续。

现在,土地有了,宗庙有了,就缺少人民了。

这个人民,也是天子赐封的,比如说

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绮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

这些人要么是战俘,要么是被征服的部族,会赐封给诸侯。

3、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什么西周要设立这么一个制度呢?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周族太弱小了。

周族当时具备三个特点

其一、落后,保留了大量的血亲社会的遗迹

其二、东方地区比较发达,周族无法控制

其三、面对文明化的纵深,社会越发不稳定

周族是一个刚刚进入文明化的部族,他们一方面有着大量的氏族部落的遗存,一方面又受到文明化的不稳定的威胁。

所以,从落后方面论,那种原始的血亲关系是最为稳定的,所以通过血亲社会架构社会结构,从本质是很能稳定社会的。

另一方面,面对东方的发达地区,周族怎么控制先进的部族?就是妥协。

相当于我把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你,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独尊于世。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做不到。

这种分封制,就很有契约社会的雏形,所以几乎所有国家转型现代化国家,都比中国容易。因为中国两千年前就抛弃了这种分封制度。

所以,两千年的专制史,没有妥协,只有独尊。

但是天子也很聪明,就是尽可能把自我的权力扩大,比如他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理论上没有什么国家可以对付他。其次,他通过任命诸侯国卿士,来控制诸侯国。诸侯国也必须向他承担义务,而这种制度,就是孔子所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为了进一步控制国家,实现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理论上,宗法制度下,诸侯和天子大部分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并且天子把他这帮血亲,分封到重要地区。

比如,鲁国、卫国、晋国等等都是控制着东方,这种制度几乎呈现出完美的态势。

那么一言以蔽之,周朝的分封制度,呈现出这么几个特点

1、血缘政治

2、等级政治

我们更要理解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由于一个落后民族初入文明化,他一方面被文明化所吸引,一方面对文明化的弊端而忧心不已。

最大的弊端,就是社会不稳定。并且文明化越纵深,他就越不稳定。所谓人心浮动是也。

比如说,到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的想法几乎没有同构性可言。你会越发发现,能理解你的人越少。说明,社会出现了原子化和散点化倾向。

那么,面对这种状态,当时的思想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周朝最有建树的思想家,当属周公。

他的方法,就是通过等级制度和血缘制度,来延缓文明化进程,然后使得社会封闭,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稳定局面。

这种方针政策,最终被专制社会所沿袭下来。但是这种文明化的进程趋势是不可免的,如果只是固守着这种政策,当然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被摧毁,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王室衰颓

在西周早年,由于王室对于地方控制力强,分封制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西周末年,王室对于地方的控制越来越疲弱。所以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已经不及一个诸侯。

此时的天下共主,已经是名不符实了。因为天子很难控制到各个诸侯国了。

所以,此时的分封制,就废弃了一级分封制,而是大行二级分封制。也就是诸侯赐封土地给卿大夫,最终形成各个诸侯国内,卿大夫势力远远大于诸侯自身。

所以,在春秋早年,出现了一个时期,为灭国时期。各个诸侯,几乎疯狂地灭亡其他国家。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纪以后,这个灭国状态开始延缓,在晋楚争霸近一百年中,虽然战争不断,但是几乎不再继续灭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打打和和,但是基本上没有人打算说灭亡这个国家。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早年,通过兼并土地,可以赐封土地于卿大夫。但是随着卿大夫势力越来越大,卿大夫就不愿意去攻占其他国家,而是倾向于在国内争夺土地。而这样一来,事实上压制了卿大夫底下的政治势力的蠢蠢欲动。

那么,春秋的主流,就是各国卿大夫势力强大,力压诸侯。比如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郑国的七穆、齐国的国高管鲍田氏等等。

唯一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大概只有南方的楚国。南方的楚王相对而言,他的权力是要高于令尹的。

那么一个历史事件,就是晋齐鞌之战。

公元前589年,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这件事情,出现了卿大夫为了自己利益而动用国家武力的局面了。

一直到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三家分晋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到了战国时期,封邑已经大大削弱,只能用来收税了。

随着旧有的分封制的衰弱,一种新兴的过度制度产生,这就是食邑制。

比如说,商鞅又称之为公孙鞅,之所以称之为商鞅,是因为

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但是这种制度,为什么说和旧有分封制不同呢?

其一、只有收税权力

其二、封邑的民众归属于国家,而不是封邑的主人

其三、不能长久世袭,基本上一两代以后就断绝了

2、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最早追溯到楚国。楚国绝对是春秋时代的异类,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卿士权力很大。但是楚国的问题,是很另类的。

比如说,《左传》记载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这句话出自于,楚灵王和楚平王争夺权力一事。

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国家,公室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没有任何卿士意图取代国君,自己当国君。也就是他们可以架空国君,甚至扶持傀儡,但是没有人想要篡位。但是楚国老是发生,类似于专制社会那种篡夺王位的事情发生。说明,楚国的君权是很强大的。所以这种郡县制度,也最早出自于楚国。

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就已经在原来的申国设立县来管辖。县,为楚王直属机关,长官被称之为县尹。

其后,晋国也效法,也设立县制。

简子誓曰: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这是六卿内乱时期,赵鞅鼓舞士气的话,其中已经表明其郡县的设立。

到了战国时期,魏文侯成为战国首强,其中西门豹就是邺令。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郡县一下子发展起来,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增加。

到了始皇一统天下以后,把郡县制推广到秦帝国的方方面面,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

但是不代表秦朝没有封建,比如李斯,

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封为通侯

但是这种分封制已经大异于周朝的分封制了,此时的分封制就是虚封,没有实权

3、秦以后的分封制

秦灭汉兴,刘邦一方面要制约吕氏和其他政治势力的权力,一方面他认为秦朝灭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他广封同姓和异姓,然后又剿灭异姓。

所以一方面他实行分封制,一方面实行郡县制,最终形成郡国并行。

这种分封制下,是有实权的,诸王可以有自己的官吏,可以铸钱,可以收税,隐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

但是深入最基层,又是县,然后俊直属于中央,称之为郡守,后改称为太守。

汉武帝时期,深鉴于这种分封制实在导致地方势力过大,所以开始收回诸王的权力,最终形成了诸王

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然后实行推恩令,最终使得这种分封制名存实亡。

随后,中国的历史上,分封制就成为一种笼络人心,在初期稳定人心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大规模实行的政治制度。

但是在两晋时期,又开始广封王侯,最终形成门阀制度。

到了隋唐,实行科举制,宋代进一步扩大科举制的对象,把固有的贵族利益集团转化为彻底的官僚制度。

其后王朝,即使实行分封制,也从实封变成了虚封,只有赋税权,没有政治统治权力,

列爵而不临民,分土而不任事。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比如辽朝,大封耶律氏贵族,导致辽朝叛乱不断。

而到了明朝,由于分封制出现靖难之役,明朝又在封藩和削藩之间摇摆不定。

明成祖即位以后,由于自身是通过篡夺建文帝的帝位上来,深鉴于藩王权力过大,开始削藩。

同时,明清对于少数民族,开始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把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理。

4、意义

郡县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一、从血缘政治,跨入官僚政治。官僚的升迁取决于朝廷

其二、血缘氏族转化为小农家庭,维护了农业文明

其三、从世卿制变化为选士制。在战国时期,各国兴起养士风潮,一时出现战国四公子。但是只要秦国的人才是有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秦国实行的是客卿制。也就是人才直接由君王本人决定,无需经历贵族,并且人才都是外来的。而其他国家出现四公子,恰恰说明,其封建制遗存过深。同样也说明,战国已经突破了以血缘世袭的制度。

其四、这种官僚政治,恰恰是中国难以转型的根源。

举个例子,在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以后,全面效法中国,但是日本保留了类似的封建制度。

其中,在平安时代是贵族掌权,形成了摄关政治。也就是天皇必须娶藤原氏(先祖是中臣镰足,有功,赐姓藤原,后来他的子孙藤原不比等有功,形成了摄关政治)的女儿,藤原氏就成了天皇的岳父。

在天皇的小时候,藤原氏就是摄政王,天皇成年以后,藤原氏就是关白(类似于丞相)。后来后三条天皇为了制约藤原氏,于是扶持异姓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迅速壮大,进行了第一个幕府社会,镰仓幕府。随后出现了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而幕府政治,就是幕府和藩国的关系。藩国就类似于春秋时期的各国,藩国势力强大,就会威胁到幕府的势力。到了黑船事件爆发(美国逼迫日本开国),西南的四大强藩为了增强自己势力,开始学习西方,藩主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川幕府,于是为了推翻幕府,西南各藩联合起来,通过大政奉还等行为,完成了推翻幕府的使命。然后才出现了明治维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社会士农工商不能转化,武士对此非常不满。而中国官僚政治下,完全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进行社会的流动性。

怎么样的社会是最稳定的?

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是为了稳住固有的利益集团。如果只有流动性,利益集团就会不满而推翻这种政治。

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因为稳住底层人,这样底层人至少有个盼头。最终导致,白头老人还在科举这样的荒诞事情。

正是因为中国人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进行阶层的跨越,所以中国人根本没有理由去推翻这个政治,

所以,宋朝人很骄傲地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语)

可以想见,分封制下转型到现代社会,相当于专制社会要容易的多。

在春秋时期,还能出现郑国政府和商人协约,但是到了专制社会,这种契约精神的萌芽,已经荡然无存了。

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专制制度登峰造极,几乎专制制度所有问题都克服了。比如地方问题,中央问题,继承人问题等等。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社会制度已经固化到中世纪社会,社会不可能自发出现延展性。

正如老子所说,大成若缺,最完美的,就是走向灭亡的时候。

事实上,皇权不得不分享权力给庞大的官僚集团,官僚集团立刻走向腐化。但是如此腐朽的政府,竟然能在鸦片战争以后,维持近70年时间,可以看出专制社会的超强稳定性。

但是这种稳定性,毕竟不能维持住历史的发展。

上面我们简单地回溯了一下,封建一词在传统语境的含义,虽然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无论是实封还是虚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分权的体系。

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封建社会一词来源于何处呢?

他来源于西欧历史语境下的

feudalism

一词的含义。

这里我们不得不普及一下西欧中世纪的历史。虽然我们此处讲的是春秋战国。

我们知道,西欧历史,或者广义上的西方文明,他是两种文明的集合体,一般我们称之为两希文明。就是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其中一个有名的概念就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的起源,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界定。

就是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艺复兴中间那段历史,起了一个名字,就是中世纪。

意思就是批判、否定、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对那种基督教文明下的教条进行批判的含义。

主要来说,中世纪这个词,和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言中世纪,必谈基督教。

因此,中世纪这个概念,背后包含三重含义

其一、封建制度

其二、基督教神学

其三、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世纪这段历史,犹如中国的春秋战国那样,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个时代。我们只能大体地描述一下。

1、罗马帝国的崩溃

西方哲学史上希腊化时期,有个很著名的哲学流派,叫做斯多亚学派。他们主张禁欲、道德,所以在罗马时代是很流行的哲学流派。

而斯多亚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人称五贤王的马可奥勒留,他的一部很著名的著作叫做《沉思录》。

这个皇帝在位时期,达到了罗马帝国的最高峰。但是这位哲学家皇帝,却没有生出一个哲学家,而是生出了一个暴君。

这位暴君,使得罗马帝国由盛而衰。在他死后将近半个世纪之中,整个罗马帝国的政治是混乱不堪。

一直到了戴克里先皇帝登位,他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力图整顿,于是分裂了罗马帝国,分裂出东罗马和西罗马。东罗马为他自己执政,西罗马为他的心腹执政。

西罗马的执政虽然可以自称皇帝,但是要臣服于东罗马。

而这样的分裂,却埋下的祸端,罗马帝国本来作为幅员万里的大帝国,就很不好统治。

西罗马后来传到了君士坦丁一世皇帝手里,这位皇帝再次统一了罗马,并把罗马的首都迁移到君士坦丁堡。并且发布米兰敕令,宣告基督教的合法化。

而西罗马,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西欧。东罗马,就成为一种半欧半亚的存在形态。

但是他一死,罗马帝国又开始混乱。并且他其后的统治者都是无能之辈。

此外一个外来民族的侵入,更使得罗马帝国是雪上加霜。

这就是匈奴,匈奴在战国时代就骚扰中国边境,到了汉朝建立以后,汉匈关系更是极其复杂。

在汉朝的打压之下,匈奴被迫西迁,一直迁徙到了西方。

匈奴毕竟是少数民族,战斗力惊人,打败了当时的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向西逃亡,进而打败了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被东哥特人打败,他们也只好往西逃,就逃到了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看到这帮破落户,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们守卫边疆。但是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就是奴隶,毫无尊严而言。

于是西哥特人起兵攻打罗马,罗马人完全无法抵抗。一败再败。

而东西哥特人发现,原来强大的罗马帝国,实际上早已外强中干,就更加轻视罗马。

话分两头,匈奴在西迁途中,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其王叫做阿提拉。

阿提拉攻破了东罗马和西罗马,在强大的战斗力下,罗马帝国毫无还手之力。最终由于当时教皇的哀求,两军和谈。

但是公元前453年,阿提拉王去世,匈奴帝国土崩瓦解。匈奴民族最终被同化为匈牙利人。

而东西哥特人也在攻打罗马帝国,西哥特人向西罗马发动猛烈攻击。

罗马人请求和谈,愿意献上黄金、白银、丝绸等等东西,西哥特人开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但是不久,又攻打罗马,最终攻破罗马。

而另一支日耳曼人汪达尔人,又攻打罗马,他们打下罗马城以后,对这座城市,实行了毁灭性打击,罗马城几成废墟。

但是在罗马奄奄一息的时候,罗马帝国的内部发生内乱。

因为罗马帝国曾经强大的时候,攻破了日耳曼人,但是罗马人发现,日耳曼人身形魁梧,于是就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本国的军队越来越弱,只能依靠这些日耳曼人。

因此日耳曼人受到倚重以后,就越发的放肆。

最终,公元前476年,日耳曼人的首领奥多亚塞,废黜了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2、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罗马帝国是一个建立在战争和武力上的帝国。

因此罗马帝国在攻灭一个地区以后,当地人民就沦为了奴隶。这种奴隶,就渐渐形成了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原来的奴隶主说不定自己就成为他人的奴隶,再也无法掌管这些奴隶。并且奴隶逃亡现象很多,即使奴隶不逃亡,奴隶的积极性不高,总是怠工。但是奴隶主生来,就不会劳作,所有事务都要依靠奴隶。如果没有奴隶,他们能饿死在街上。所以为了笼络奴隶,就向奴隶妥协。

赐给奴隶一部分土地,他们可以自己耕种,然后自己收一部分的租。

这样一来,奴隶有了土地,积极性就变高了,因为自己多劳多得。而奴隶制就成为封建制的地主。

于是,罗马帝国内就形成了三个阶级:奴隶主、奴隶、公民

公民虽然人身是不受限制的,可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还得给国家交税。

所以公民们为了逃税,只能把土地给富人,然后他们依附于这些富人。那么国家就不会向他们征税,他们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奴隶主。他们就成为了奴隶主的隶农。

而西罗马帝国被攻破,日耳曼人统治了他们。日耳曼人也实行奴隶制,但是日耳曼人统治下的奴隶,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奴隶。

他们不会受到主人的虐待,也不处理主人的内务,只是主人会向他们收一下谷物、牛、衣服。除此之外,他们和主人就没有什么瓜葛了。

于是,上述这些表现,都表明了原始封建制的酝酿。

而日耳曼人统治西欧,采用是比较温和的方式,他们把土地让隶农耕种,隶农只需要交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封建制度就基本形成了。

而日耳曼人攻破罗马以后,也可以大肆封赏,主要就是土地。把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贵族再次分封,不断分封下去,一直把土地交给隶农耕种。

这些贵族,就成为了封建地主。

3、封建制度下的等级

西欧各国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在这种封建制度下有三大等级;国王、各级封建主、隶农

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理论上,所有土地都归属于他,然后他分封给封建主。

封建主就是地主,他们再次分封,不断分封下去。这样一来,就有了依附于他们的封臣。

那么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国王是压根什么权力都没有。

贵族们对于他们的国王最多只有尊重,如果国王不尊重法律,贵族们可以废黜国王。

而国王的权力仅限于,如果贵族们犯法,可以收回采邑。

并且在基督教下,国王和教会更是没有任何竞争的余地。国王的权力时时刻刻受到宗教的掣肘。

而封建制度下,最有权力的是贵族们。中世纪的贵族,分成五等:公侯伯子男。

这五等的爵位之下的贵族,相对而言,是封建主,也有可能是封臣。

因为他一方面要分封土地给他人,一方面他是国王的封臣。并且,西欧的分封制度下,是可以随意分封的。比如,子爵可以分封土地给公爵。那么公爵就成为子爵的封臣。

并且,在这种分封制度下,如果一个封主去世了,他的土地由谁继承呢?是依照他生前的意见形式。所以,这帮封建主,很喜欢通过婚姻,吞并别人的土地。

所以很显然,西欧分封制度,不同于中国。中国分封制下,理论上,君王要高于臣子的。

但是西欧的分封制,是很随意的。国王可以做臣子的封臣,他们没有绝对的上下级,也没有固定的血缘关系。

但是,封臣要对封主尽义务,大致和中国的类似。比如要给他们进贡,打仗的时候,要跟着。

并且,描述西欧的分封制,有个很有名的话,叫做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比如说,国王、臣子A、臣子B。假如说,国王分封给臣子A土地,臣子A,分封给臣子B土地。那么臣子B跟国王什么关系都没有。也就是我只对我的上级负责。

4、田园牧歌式生活

如果要描述中世纪西欧人的生活,

号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那帮贵族住在高高的城堡里面,他们有自己一块直属领地。然后他就是这块领地的主人和地主。他们会把土地分成两种,一种给农民耕种,自己收取地租。另一种,给农奴种,那就是义务劳动,一切成果都归他。

他们就在城堡里吃喝玩乐。

在中世纪,农民有好几种,比如说维兰、农奴、佃农、茅舍农、奴仆

虽然,这些人,乍一看好像日子过得很苦。其实不然,他们其实还是有很多权利。

比如说,农奴,就是没有人身自由权的农民,但是他们老了,庄园主还要养他到死。并且,他们一年有五六十天的节假日,还有周日去礼拜的时候。

而所谓维兰,就是他们不愿意承受赋税,就把土地献给庄园主。然后他们就不用交税,并且庄园主还得保护他们。但是他们不是农奴,他们是有人身自由的。所以类似于战国时代的士阶层,其实日子过得很不错。

而佃农和茅舍农,就是他们只能打零工过日,没有土地耕种。相较于维兰和农奴,他们的生活更加不好过。

所以,中世纪的土地,分成三种,一种是大庄园主、一种是教会的、一种是零散的农民的。

5、骑士

中世纪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骑士。骑士是游移在贵族和农民之外的另一个阶层。基本上军队就是由这帮人构成。他们一般不是贵族的长子,所以无法有土地。

他们需要被一个贵族加封,然后他们可以获得小庄园。他们就可以如此过日。

如果还想要更大的庄园,那么你就去抢吧。你可以去参加战争,然后去掠夺。

骑士经常会跟别人决斗,如果输了,就要把自己所有财产交给对方。

而且,一个合格的骑士,怎么能没有一位情人呢?他们应该对于自己的情人,忠心不二。

但是骑士怎么后来就没了呢?

因为十字军东征,导致大量骑士消亡。而且火药的发明,那种忠心不二的武勇就没有什么用了。

6、封建制度的灭亡

随着市镇的产生,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农奴逃亡到城市。所以,庄园主为了保住尽量多的农奴,只能对他们妥协,使得农奴的生活大为改善。

并且由于黑死病的爆发,大量的人口丧失,使得农奴一下子变得稀缺,所以农奴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上来。而城市的发展,也刺激着原有的封建主。于是他们开始转型,从事手工业和工商业,就渐渐地资本主义化了。

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封建制度开始迅速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分封制,为什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走向了专制社会呢?

前面,我们简单提了一下,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是依靠这套模式。而是在不同国家,有着一些差异。

我们可以归纳出,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的大体结构

其一、附庸和封主达成协议,封臣要向封主尽忠,封主对封臣有义务。

其二、政治权力和土地相结合。赐封土地的过程,就是让渡权力的过程。

其三、多级分封,多级服从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其四、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庄园内自产自销

其五、农民人格上归属于封建领主,实行经济上的管控

其六、国家衰弱的同时,各个封建主有着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

这六个特点,就可以归纳出封建制度的大概景象了。

那么,反过来看,中国什么时代符合这些景象呢?

在翻译中,日本首先翻译,“feudalismus”一词为封建(ほうけん)。但是日本人如此翻译,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后,德川幕府建立起一套幕藩体制。大致内容如下

其一、全国土地由幕府将军分配,其中四分之一,为直属领地。其他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分封给家臣。因此,大名和将军构成了一级封建,大名和家臣,构成了二级封建。将军可以随时撤换大名的土地权力。

其二、石高制,将军拥有土地的最高所有权。然后,以稻谷产量来计算经济实力,大名和家臣,向上级进贡,依靠石高为基准。

其三、闭关锁国

其四、德川家有着一切军政大权,没有任何大名能够挑战。

其五、建立起全国的官僚系统

其六、士农工商无法转化

等等制度,这些制度确实和西方的制度有着很类似的状态

而中国古代的封建原意,指的是西周以来,那种封邦建国制,这种制度和西欧的封建制度,有着类似之处。

但是,原来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概念,却赋予了价值判断。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封建一次成为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因此,一切起源于中世纪,例如专制、腐败、保守,都是封建的象征。

这种“封建”的泛化表达,反而遮蔽了封建一词的真正含义。

中国的封建一词的泛化,来源于五四运动时期,出现所谓反封建的概念。后来以半封建来描述当时的中国。

而郭沫若把秦朝以后的社会形态,称之为封建社会,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秦朝以后,就不存在所谓的大规模分封制度了,怎么能如此简单套用?其次,如何解决古代封建一词和近代封建一词的描述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五大社会形态之说。

马克思提出西欧历史的五大社会形态,也就是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而马克思本人描述说,如果将其泛化,滥用,这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而苏联的斯大林时期,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提出合法性,独尊一种思想,于是以人类的普遍规律自居,将其泛化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必须出现的直线性上升的普世存在。

而马克思说的很清楚,他说

(假如有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那么秦朝以后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呢?

所谓封建,本质上是一种分权体系。而专制,本质上是一种集权体系。所以,封建专制,如同方的圆那样,自相矛盾的一种概念。

但是另一方面,秦朝以后,确实有过小范围的分封,但是不足以撼动秦朝以后的线状历史描述。所谓线状描述是和点状描述相对的。线段是有固定轨迹的,而点是可以向任何方向演化的。

比如说,春秋时期,郑国和商人协商,政府不过问商业的发展。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中国早已有了契约社会?

这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而一些很荒谬的理论,也是通过不完全归纳,而且是仅凭一些点状描述得出来

中国史学界,有所谓五朵金花问题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探讨的,可以研究的。但是由于泛政治化,顽固的独尊思想,使得政治粗暴地践踏学术问题。一些学者的观点,如郭沫若的提倡

毛主席早就明白地说过了:‘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经济之反映的,则是封建的文化。’这儿的‘周秦’一个词,就是指周秦之际,犹如我们把战国时代百家证明称为‘周秦诸子’一样。‘周秦’二字不能分开来讲。‘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换一句话说,便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替,是在春秋与战国之交。(郭沫若语)

所以,秦朝以后的社会,应该称之为皇权专制社会

因此,一个很清楚的结论是,封建社会只能应用于西周以后,那种逐级分封的社会。

那么,由此推陈出去,春秋时期,就成为了奴隶社会。孔子就成为奴隶主的辩护人。而把赵鞅等晋国六卿,称之为先进的封建的代言人。

而进而推到说,明末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论断,只是毛泽东的个人论断,但是却被当时人泛化为绝对真理,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论断,其实是有问题的。特别他做出最后那个论断,是根本建立在独断基础上。

相关文章

  • 【老秦人的故事】111、封建社会

    我们这回来探讨一个,更加无聊的问题,就是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什么时候是封建社会?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老秦人

    纠纠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近段时间刷了《大秦帝国》,果断追剧,连刷两遍,舍不得放下。又连读了孙皓晖先...

  • 【老秦人的故事】9、秦之霸业

    书归正题,一直讲春秋历史,结果把秦人忘了,可就偏题了。我们在第一讲讲到秦族的发展历史。(见,【老秦人的故事】1、秦...

  • 【老秦人的故事】56、绝命政变

    讲完了晋平公的一生,就该讲讲另一大国楚国的君王,楚灵王。 前面讲过楚灵王造了一座大宫殿,名叫章华宫。然后非要鲁昭公...

  • 【老秦人的故事】94、天命之年

    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事业逐渐发展。此时他很有理想,毕竟这时的他还是个年轻人。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往往会束缚在他某个...

  • 【老秦人的故事】104、终极价值

    孔子从匡地能够幸免回到了卫国,住在了蘧伯玉的家中。 但是却引发了一起绯闻公案。 卫灵公那位美而淫的夫人南子,听说孔...

  • 【老秦人的故事】112、内在逻辑

    前面,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欧封建制度和西周的封建制度大体类似,何以西欧走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走入了皇权...

  • 【老秦人的故事】77、复仇之路

    上面我们讲过,伍奢被杀,伍子胥逃亡海外。那么伍子胥是如何逃亡的呢? 伍子胥首先打算出楚国去宋国。 他为什么出宋国呢...

  • 【老秦人的故事】81、吴国崛起

    吴王阖闾夺权成功以后,就让伍子胥做行人。 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说:寡人想要让吴国强盛而能够称霸,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伍...

  • 【老秦人的故事】82、孙武练兵

    上面说到,吴国在伍子胥和吴王阖闾的执政之下,国力逐渐强大。两人厉兵秣马,就想对强大的楚国发动战争了。 因此他们通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111、封建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iz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