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三国演义》,但是我觉得最应该为曹操打抱不平,因为作者罗贯中身处元末明初,自己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曹操只是被他刻画成了奸雄,所以“崇刘贬曹”成为整本书的基本论调。

但是纵观整本书曹操也并不是那么“坏”,首先要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因为当时的社会是很尊重皇帝的,先是出了个董卓做着皇帝梦,却干着危害百姓的事,可是董卓他武艺不错,再加一个吕布。满朝文武都无可奈何。后来多亏王允用貂蝉使出美人计才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
刚想着能太平一点,结果又出了一个曹操干着董卓一样的“勾当”。但是,两个人唯一不同的是曹操并不是想着称帝,他只是借着皇帝的威望在满朝文武中周旋,只想以此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已。
其实“崇刘贬曹”还有一个无法站住脚的观点,以三国演义的论点来看,其实还流行着一句话就是就算刘备再怎么仁德也会有一些人反对他,曹操再怎么奸诈也会有人跟着他干,早知道谁都是长着眼的,谁是谁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如果曹操真的坏事做绝,那么下场估计也会和董卓一样。
可能是曹操的一些做法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奸雄,比如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当时曹操只有7万兵马,要抵挡袁绍的70万兵马,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曹操用人不疑,而袁绍那边田丰、许攸这些人一向不和,所以袁绍听谁的都不知道用兵优柔寡断,后来袁绍不听许攸之言,导致许攸投曹操,许攸拜见曹操后知道曹操粮草不足只够吃一个月,曹操还骗他说粮草很多。许攸说曹操瞒不了他,曹军的粮草最多只有一个月了,后来曹操虽然承认了事实,他对许攸说:“岂不闻兵不厌诈乎”?可能这句话让他贴上了奸雄的标签。
在攻打吕布的白门楼时,经过一片麦田,他对手下将士说如果谁践踏麦田立斩不赦,话音刚落结果他的马受惊把麦田践踏了,他就拿起剑准备自刎,结果是郭嘉说了:“法不加于尊”,将士全体下跪他才割发代首,足见他也是很爱民如子的。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也非常注重贤才,郭嘉、荀彧都是他的智囊。听从他们的建议打了很多胜战。后来在攻打袁绍的途中郭嘉年龄轻轻就病死了,曹操心痛不已,写下《观沧海》这首名篇。甚至包括对手刘备的二弟关羽他都非常爱惜,知道关羽非常忠义,把吕布的赤兔马都送给这个对手。当时曹操攻打刘备,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后只剩曹操知道关羽的下落,希望他暂时就在曹营,找到刘、张他可去寻找绝不为难他。还有袁绍大将张郃在外与曹操苦战流血流汗不说,被他人说有反叛之心,他一气之下投了曹操,结果曹操亲自出营帐迎接张郃,说明他真的很有爱才之心。

其实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几乎完全是正面的,他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袁绍虎视眈眈四州,实力强大难以抵挡。太祖皇帝(曹操)运筹帷幄用武力征服天下,采用申不害和商鞅所主张的法制,并兼用名将韩信、白起奇妙的策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将官位授予人才,克制感情充分利用谋略,尽释前嫌招降纳叛,最终能够总揽朝政大权,能够成就宏图大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在英明和谋略上最优秀。太祖皇帝(曹操)可以说不是普通的人,而是世上优秀的超级豪杰。
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我并不觉得曹操会是个奸雄。反而觉得他是非常好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