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的儿子

作者: 68cd0b685230 | 来源:发表于2018-02-03 13:10 被阅读111次
    地主家的儿子

    爷爷是地主家的儿子。

    那是他常常念起的一句话。每次说起自己的过去时,他总是喜欢坐在老家破旧土坯房的门槛上,抽着旱烟袋,袅袅的烟雾被山风吹散,空气里都是老烟叶的呛人味道,粗糙的大手被烟熏的微微发黄,脸上的皱纹如同刀刻斧凿,远远望去,在夕阳的余光里,在金色的阳光下,爷爷也是金色的,就好像一尊活雕塑。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推进,陕南地处秦巴山脉,落后闭塞,土改的消息抵达山区时,已经是1950年冬天,十来岁的孩子还并不明白“改革”、“运动”等词汇的含义和重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家搬出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住进了一间四面透风的牛棚里,牛棚里是没有牛的,这里以前的原住民是两匹马,这两匹马被当作划分地主的凭证早已经被村民杀了吃肉。

    好在虽然没了房子和土地,可爷爷还能够继续上学,他在村里的小学里上4年级,每次都能考双90分,在十来个孩子里面能排第2名,但他的学业却也只止步于4年级,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念下去,却长期得不到回答。只后来听奶奶解释,一是因为家穷,没有钱供他继续学下去;二是因为同班的孩子总欺负他,说他是地主家的儿子。

    爷爷就此辍学回家帮着开荒种地。

    到了人民公社的时代,开始施行工分制,他被分到第二生产大队,所有人都在一起耕种,一起吃饭,山区土地稀少且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总是达不到指标,在单亩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向山要地扩大种植面积成了唯一的选择,“挖火地”成了重要的生产任务,所谓“挖火地”,就是先把山林的高大树木都砍掉,然后放火烧掉低矮灌木,然后再人工清理挖出所有的树根、草根、石头,修建梯坎防止滑坡,最终形成梯田。“挖火地”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虽然挣得工分多一点,却没人愿意干,生产队最终拍板,安排地主家的儿子,也就是爷爷来干。

    60年代,红色浪潮风起云涌,时代的洪流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作为十里八乡闻名的能干小伙,在别的同龄人孩子都能打酱油的时候,爷爷依旧单身,爷爷也曾托媒婆为自己物色媳妇,媒婆走访多家后回绝说:你这个小伙子不错,但都说你是地主家的儿子,不敢把闺女嫁给你。

    等到60年代末,时代的风声终于渐渐减小,爷爷娶了奶奶结了婚,陆续生了三个儿子,山区的贫穷让所有家庭都举步维艰,政府推广养蚕创收,村子里没人养过蚕,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总是怀着警惕和观望,村支书来给爷爷做工作说:你是地主家的儿子,试一把难道还能比那时候还差,总不能老让孩子吃不饱。就这样,爷爷奶奶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三年后,奶奶因为养蚕高产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通过养蚕和种地,90年代末,终于将三个孩子都拉扯长大并结了婚,政府在陕南试点退耕还林,几千年的庄稼地,突然要栽上树变成林地,中国农民几千年骨子里的土地情结,使得土地成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老百姓不适应、不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离了土地自己还能做什么。爷爷成为村里第一个响应政策的人,他说:我是地主家的儿子,这些土地本就是烧来的“火地”,让它们恢复成林地,少些水土流失挺好,不种地总还能干别的。

    不种地的他养起了羊,一养就是十几年。2011年,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发布,政策鼓励地处偏远山区的村民搬出大山,爷爷在的村是泥石流高发区,常年的次生灾害使得该村成为搬迁的重点项目,故土总是难离,有几个老伙计不愿意搬,他给他们做工作说:我是地主家的儿子,这里是我的祖地,你俩的老先人逃难搬过来的时候,也是为了想追求更好的生活,一辈子守在这山沟沟里越过越穷,不是老先人想看到的。

    后来,全村实现了整体搬迁。

    爷爷于2015年10月去世,那时候,他已经远离土地十余年,临走时,他叮嘱所有子女说:要记住,永远不要忘了,你们是农民的儿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主家的儿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lu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