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上的是“走进鲁迅”主题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老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一篇长文,但是语言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执教老师上得比较轻松,在导入课题以后,她先是通过文字与画面以及补充阅读引导学生感受到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接着放手让学生阅读,找出文章的几个小故事,为小故事取小标题,然后小组合作通过阅读圈出故事里的关键词句,感悟鲁迅先生的形象,自然而然体会到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最后拓展阅读,体会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魂”的原因,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的形象。
从整堂课来看,老师的设计中规中矩,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但是对于课的处理,我还有一点点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初高中的学生学习语文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但是我认为,鲁迅先生实际上是被我们严重误解了的一个人,他除了是一名民主战士,是一个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还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可爱的人,但是这一点被严重忽视了,所以我以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把一个全面、立体、多面、丰富的鲁迅先生的形象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一个爱憎分明、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说有笑的鲁迅先生,这样学生才能爱上鲁迅先生,从而喜欢上他的文字,真正愿意走近他。
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契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介绍鲁迅先生,编排了四篇各具特色的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节选自《故乡》,《好的故事》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这两篇都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和诗人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四篇课文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也不相同,多角度向学生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这四篇课文中,我以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学生来说是最易懂、最亲近的,因为它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写自己所了解、熟悉的鲁迅先生,既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有自己看到、听到的鲁迅先生的事情,而且周晔的表达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会比较喜欢。
从内容上看,除了第一件事情,其余五件事情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二到第四件事情是写鲁迅先生跟孩子们相处的故事,最后两件事情是写鲁迅先生关心贫苦百姓的故事。从鲁迅先生跟孩子们相处的三件事情,学生应该不难体会到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对孩子们的喜爱与关心,文中“伯父摸了摸胡子,笑了笑”“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等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见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爽朗风趣的长辈,学生读来一定会意犹未尽。我以为由此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些轻松风趣的文字,以及他的一些生活的细节,还可以把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写完《狂人日记》后的片段和他举着“不干了”的木牌站在北洋政府门口的镜头找出来让学生看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一些。在分享后两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补充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先生说的那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从而理解鲁迅先生对青年、孩子和贫苦百姓深深的爱,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当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毕竟是一篇长文,虽然文字浅显,但是要引导学生既了解到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又要体会到他深受爱戴的事实,还要增加这么多的内容,一节课的时间很可能是不能完成的,那么,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补充一节富含这些内容的课,我以为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样的补充,鲁迅先生的形象就丰满了起来,他不再仅仅是以一个文化战士的形象深入学生的脑海,而是有了普通人的爱恨情欲,更有了可爱可感的一面,这样的鲁迅先生也许就能离孩子们更近一些,孩子们也许就会更愿意亲近鲁迅先生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