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同样做了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会脱颖而出,受到表扬。或者被拿出来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宣传。
比如,同样交钱参加了一个写作的培训,培训时间一个月,有的人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学到了技能。
并利用所学的技能把学费加以百倍的赚了回来。
这时候其他参与者肯定一脸懵逼,他是怎么做到的?疑惑自己同样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培训,却没有取得类似的效益?
02
我分析了一下,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一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显然后者在一场相对公平的竞争里,决定着重要的作用。
毕竟想努力想成功的人,才能聚在一起学习做一件事,这在态度上是形成共识的:我要学习!
态度上没毛病,那学习方法呢?别人是怎么做到,如何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利用这个赚钱的?
下面举例两个同样参加了写作培训的朋友,回顾下他们是怎么进行学习的,方法上有什么差异?
03
朋友A是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对于生活有着非常强烈的不满。
这些不满存在于生活中无法改变的生活条件以及无法精进的职场岗位和薪酬。
每天都想着要学习要成长要成功,对于最近兴起的内容创业,更是看多了成功的案例,忍不住准备下坑!
于是就报名各种写作培训班。
人通常是这样的,急于想着去做某件事,就会把所有的答案都预期到培训中。以为一场培训里就能够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04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教新课之前,总是再三的叮嘱我们。
要预习!要预习!要预习!重要的提醒,循环播放二十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没做到这种学习方法。
预习的目的是,要先入门,方法很简单,上网查找或者看书了解。
预习的内容就是简单的了解下写作的知识结构,再结合老师的提纲,提出几个问题?准备培训的时候解决。
05
没预习也就算了。培训时,听到精彩的,只知道鼓掌,不懂得做笔记。
一个课程下来,手掌鼓得噼里啪啦的响。最后什么都没记住。
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听课模式是最没有用的。我们潜意识里,是听了一堂不错的课程。
但细细回味,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掌握,这就像百分百中奖一样,你明明知道一定会中奖,但就是舍不得去拿。存在心间,保留那份美好!
真是去你的,白瞎了那些钱了。
一堂课最精彩的,除了老师的观点要记,还有就是导师和学员的互动内容要记。
一个学员的问题可能代表了一大部分学员的疑惑。
要学到老师解决疑惑的答案,以后当你成为导师了,这些问题不就是学员们的共性了吗?!还害怕你会被问住吗!?
06
至于培训后,认认真真看了培训记录,写了笔记,然后就丢在那尘封了。
任岁月如何的沉淀,都不会再去碰那本笔记,赶忙接着去培训下一场了。
再后来听到同组的谁谁谁利用培训学到的赚钱了,再去找导师,傻逼的问到:“老师,我咋没成功呢?!”
老师一定跟你说:“不去做,然并卵“。
07
朋友B,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带着学习成长的心态。
但是人家总是能做好预习,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以及初步建立入门的知识框架。
在培训的时候,懂得去做问题答案的笔记以及和导师交流自己想法的欠缺点。
最后培训完,进行整理,分享,利用和创新。
一套流程下来,就完成了一门知识体系的建立。
这时候再把这些东西分享出去,是不是就值钱了呢!
08
学习的方法一定要钻研,这比学习态度更重要,为什么呢?
学生时代,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人,为什么每次考试时还能考得很好,因为人家的学习方法比你好用。效率自然就比你高得多。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肯定效果是不一样的。
那么究其不变的一套学习方法可这么定义,这是研究了很多学习效率高的人总结出来的:
▼ 预习: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者阅读书籍,建立这门知识的初步框架,带着问题了想法去培训。
▼ 整理:整理老师的观点,学生的问题以及老师相应的回答。
▼ 模仿:整理完后,去模仿大神的踪迹,包括他们看的书,写作的模式,结构,以及投放的平台和收益的渠道。
▼ 练习:套路模仿下来后,刻意的不断去练习,知道熟练。
▼ 分享: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无私的分享出去,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 创新:再把别人的反馈和自己的改进,加到原来的知识体系里,不断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