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一篇文章,里面讨论的是在工作中大多数的会议有没有意义。讨论中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多数的会议都是浪费时间,是一个流程,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派的人则认为会议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手段,且是职场地位的一种象征,工厂里的工人就不用开会,但是工厂的老板们就需要经常的开会。我也思考了一下关于开会的问题,反思后觉得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确实是有一些会议是很枯燥的,但又是必须要开的会议。例如公司的一周开一次的周会。基本上就是部门里各个同事总结自己过去一周工作中做的事情,项目的进度,其他跟这个项目没太大关系的人就听得一头雾水,觉得很枯燥。但这是属于例行性的会议,枯燥一点倒也能接受,如果是产品的需求评审会也会让参加会议的人觉得枯燥,那就说明产品经理没有组织好这一次的会议。
产品经理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要负责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及最后产品上线。所以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需要和不同部门的人沟通,讨论。这种讨论一般都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且产品经理是负责人。在和不同部门沟通,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参加会议的人都有兴趣参与进来讨论,这样才能保证会议的效果,后期开会中也能避开一些问题。我个人总结了我在工作中组织会议的一些技巧。
认真准备
把会议组织好的第一个方法是要在会议前做准备。在会议中产品经理是在台上的会议主持人,需要对整个会议的流程负责,包括告诉参加会议的同事等下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会议的重点,并维持会议的秩序。所以产品经理在开会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一些讲授雅思课程的英语教师,每节课需要上一个半钟的课,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觉得老师妙语连珠,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疑点都和学生说得清清楚楚。如果我们去看这个老师的课前准备,我们会发现他已经把整个教学大纲弄得清清楚楚了,课堂上什么内容要讲多久,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演练。学生关注的难点,考点他都做了充分的分析。正因为在课前做的充分的准备,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妙语连珠。而同样的,作为会议的组织人,我们也需要在会议前做够足够的准备。具体要做的是先把会议要讨论的问题梳理一遍,如果有必要就做成ppt。其次是把重点要讨论的问题列出来,在会议上和同事进行重点的讨论。保证会议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合理安排会议流程
我发现很多的会议之所以显得冗长和没必要,基本上都是因为流程的设计不够合理。特别是一些有领导参加的会议。一些老领导每天基本不用参加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唯一的乐趣也就成了去参加别人邀请他的会议,活动,并在会议上侃侃而谈,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领导们一上台,就开始不看稿子,随意发挥,一讲就是讲两个小时,并在主题之外做一下引申,讲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讲得下面的听众想睡觉。而主持人碍于领导的地位,也没做什么提示,任由领导自我发挥。这就是回忆的流程设计的不够合理。所以我们在会议的组织阶段的时候,就需要安排好每个人的发言时间,并提前告知参加会议的人会议的规则,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如果有人超时,或者讲的东西超纲了,则作为会议的组织人有义务提醒发言人,让发言人发言内容不要超纲,不要超时。当然,我们安排的流程也需要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是一些讨论的会议,我们同样也需要制定流程,避免一些人因为对于会议态度消极,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思考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看法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通过轮流发表看法的形式来进行讨论,或者是会议的组织人要主动想一些参加会议的人询问,看对于产品有没有什么看法。通过合理的安排会议流程,我们才能让参加会议的人不会觉得无聊,也能把问题掰开揉碎了进行讨论,才能达到组织会议的目的。
保持情绪稳定
在产品经理组织的会议中,其他部门的同事可能会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一些负面的评价。而作为产品的设计人,产品经理这个时间切记的是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因为其他部门同事的质疑就开始出现愤怒,自责的情绪,即时其他部门的人在表达意见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合理的沟通方式。我们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一方面是为了能在接下来的会议中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同事沟通,把对方的看法弄清楚。另外一方面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自己的决策。只有在保持理性的时候,我们的决策才是可信的。所以在面对别人的质疑的时候,我们要先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然后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和对方进行沟通。对方如果在质疑时采用的是评价性的词汇,那么我们就应该引导他,让他说出他的想法。例如他说:“你这个退换货流程设计的太复杂了”。他说的“太复杂”只是一个评价。我们应该再和他接着讨论下他的看法。“你觉得这个流程复杂是因为这个流程和其他电商平台的退换货流程不一致,需要一些学习时间?还是因为这个流程你觉得有一些地方是可以优化的?”通过把问题掰开揉碎的来讨论,可能让我们了解清楚对方的看法,让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