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山村,解放前只有几十户人家,以种地为生。这里四周都是荒山,绿色植被很少,土地条件很差。农业合作化以前,各家各户仅靠在山沟里修少量分散的梯田为生,常年吃不饱肚子,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2年,大寨建立了合作社,当年就取得了丰收。农民尝到了依靠集体力量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获得丰收的甜头。在单独的各家各户很难对付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走集体化道路确实是农民们比较靠谱的选择。
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是一个有一定政治头脑、有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人。他在生产劳动中处处带头苦干,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在大寨大队的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领导下,大寨大队的生产每年都有新的发展,集体经济越来越巩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陈永贵在带领大寨农民整修土地、建设稳产高产梯田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农业生产管理制度;同时,也总结出一套通过做思想工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党支部工作经验。
从1956年起,中国就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类似大寨大队这样规模的村庄,全国有数10万个。而且,绝大多数的村庄在自然条件方面都优于大寨。但是,通过农业大集体获得成功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大寨。陈永贵这样的干部简直是凤毛麟角。
1965年初,全国农村掀起了学大寨的运动。当年11月,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新涌现出来的52个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大队(村),中央要求每个县都能够产生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在改革开放以前,真正能够像大寨一样成功的先进典型,其实不到千分之一。
从少数先进典型的成功,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农业大集体的某些优越性。但是,农业大集体只能产生先进典型,不能让先进典型成为普遍现象,就根本无法改变中国农村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寨的实践表明,农业大集体确实具有比个体劳动更大的优越性。但是,大寨的成功取决于有陈永贵这样的带头人。人的因素占了主导!农业学大寨,全国农村能够涌现出来多少个陈永贵?那时代农村的干部普遍没什么文化、没什么素质。况且,干部的文化素质能够说明什么?领导能力是一种很难培养出来的天赋。陈永贵不是学习出来的成功,大寨模式要依靠有天赋领导能力的干部做带头人。全国涌现出来的学大寨先进典型很少,有天赋领导能力的干部很罕见。相对于数10万类似大寨大队这样规模的村庄,农业学大寨涌现出来几十、百来个先进典型,这是很不成功的推广。并且,有很多典型都是地方政府从政绩需要树起来的先进,表面光鲜的背后有难以言说的秘密。
陈永贵式的带头人太少了,绝大多数的农村将大寨经验教条化了。有些地方本来是平地,也要搞梯田。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干部都盯着粮食要产量,不准搞副业。还要收回自留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从1965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学大寨真正的成就是兴修水利,保证了粮食年年丰收。
中国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个现实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发展农业机械化,造成了更多农村劳动力过剩。毛泽东时代的工业看似很风光,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城镇青年的就业也成了问题。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实是要让农村去养活更多剩余劳动力,减轻城镇青年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很难分流到工业,都被管死在田里,全靠土地养活。农村不发展副业,光靠粮食很难有盈余,家家户户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粮食丰收并没有改变农村依然贫穷落后的面貌,缺衣少食的现象普遍存在。
文化大革命末期,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经济已经危机四伏,到了必须改革的紧要关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是太过于依赖人的因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决不是浅显的理论,不仅需要领导干部的正确理解,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普遍觉悟。再好的主义和思想,若要领导干部的正确理解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觉悟才能贯彻落实,就很容易走偏、很难有好的结果。中国人真的不适宜太深奥的主义和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