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读《资治通鉴》第二十九纪:王莽的外交政策

读《资治通鉴》第二十九纪:王莽的外交政策

作者: 吾宗老孙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04:26 被阅读16次

王莽的外交政策也是挺奇葩的,当时新朝潜在威胁就是北边的匈奴。按理王莽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应该要与匈奴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王莽与匈奴国相交却显得儿戏,首先是侮辱单于,逼得单于起兵,因为单于起兵,王莽再派兵进攻单于。王莽首先树立了强大的匈奴为敌人。然后王莽自己的军队缺乏军纪,军人谋取私利,欺压百姓,害的北边的百姓苦不堪言。王莽再成功的把军阀和民众树立为内在的敌人。


师卦

师卦需要守正,不得已才要用武力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武力是不得已而用之,尤其是国家间的战争对于国内的损耗很大,严重增加了民众的负担,甚至激化长久的矛盾,导致国家的衰弱。而且出兵也需要有正义之名,王莽出兵又是拍脑袋的结果,却不知道对方的反抗是因为自己先侮辱他人。

再来看王莽出兵的结果,军队缺乏纪律,利用军权在驻地扰乱州郡,谋取私利,巧取横夺。因为对方军权在握,王莽根本没有可以去有效制约的手段,名义上说禁止恶行,却无可奈何。结果就是北边的民众难以生活,只能逃离家园。这样王莽随意的出兵政策,制造了三处矛盾,首先是他和匈奴矛盾,其次是中央与地方军队的矛盾,还有就是朝廷与民众的矛盾。

上六爻说“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到了王莽这里,战争就成为了败国败家的工具。


外交政策

匈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家与国家相交需要礼节,彼此应该是平等的。之前西汉后面和匈奴的关系维护的不错,西汉作为大国,希望匈奴安守本分即可,双方可以流通所需。匈奴作为小国,忌惮汉朝的整体力量,也不敢随意作乱,双方和平共处,资源流通挺好的。

但是王莽看待匈奴却是像对待小孩一样,首先派手下过去授予单于新符的时候,把玺改为章,就没有把对方当成是平等的国家,单于忍了忍算了。但是后来王莽又派手下过去,竟然随意的命名设立多个单于,如孝单于、顺单于等。这对于匈奴国而言,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公然在分裂匈奴国,严重侵犯了单于的政治利益。于是单于大怒,率兵侵略,杀害吏民,抢夺财物。然后王莽因为单于的侵略,再拍脑袋决定要出兵进攻匈奴。

看王莽的外交政策,根本就没有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概念。他在精神上藐视对方,在利益上侵害对方,结果对方受辱反抗,他还意识不到原因本就是自己造成的。与外国的交往不能保持和平,一旦发生持续的争端,结果就是自己的民众深受其害。


战争的危害

在王莽出兵匈奴前,将军严尤献计说,历史上匈奴危害一直都在,周朝、秦朝、汉朝都有去针对匈奴有所应对,却都不是上策。上策是和平共处,却都做不到。周朝是保护自己的领地,匈奴有侵犯就进攻,这是中策。秦朝是建长城,对匈奴无害,百姓建长城却负担极重,损耗国力,这是无用之策。汉朝是与匈奴正面对攻,深入用武,彼此结怨持续多年斗争,双方都是元气大伤,这是下策。

而严尤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了分析,北边天灾粮荒,发兵所需的粮食还需要从其他地方运输,运输辎重尤其需要牛马,北边水草缺失不便,当时天寒也需碳取暖,士兵也易生病,还有辎重太多行兵必然迟缓,难以有效战斗。如果实在要战斗,严尤就提议轻兵上阵,纵深杀敌,速战速决,一定不能打持久战。

可以说严尤既从历史中来寻找应对匈奴的办法,又从当下的实际提出合适的战略,务求做到损失最小,收益最大。但是王莽根本不听,还是要征集大军及粮草,要大举进攻匈奴,结果就是天下骚动,民不聊生。


王莽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很随意,不考虑匈奴的反应,也不考虑战争的危害,很随意的把和平时期转变为长久的动乱时期。

第一遍学习《资治通鉴》之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资治通鉴》第二十九纪:王莽的外交政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lu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