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一份讣告。
上周六,在写作后台里看见一份讣告,讣告只有简单两句话。
“网络文学著名作家、阅文大神格子里的夜晚意外离世。愿天国无痛,时光之心永在。”
虽然不认识,但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大神格子里的夜晚”是个笔名,起点作家,原名刘嘉俊,39岁。
他以一篇《物理班》与韩寒共同获得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有报道称他是心脏病突发,在家中死去10天,被消防员、警察、法医和四个朋友抬出房间的。
也有报道称:确切死因未知,具体死亡时间也未知。只知道8月12日,格子在微信群发了一条消息,这就是他生命最后的动向了。
网友猜测,“大神格子里的夜晚”很有可能是因为常年累积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而去世。
虽是猜测,单身独居,过劳猝死……惊心动魄的字眼,多少反映出网络文学作家的生存状态,高强度、缺乏健康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看到这儿,你们可能觉得这件事离自己很远,觉得这仅仅是网络文学作家的生存状态。
不,你想错了,这也许是每一个脑力工作者共同面对的。
02
—
关你我何事?
“失眠”、“脱发”、“心悸”、“无精打采”、“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等字眼,并没有伴随着医院医疗设施更新、互联网健康服务APP以及各类的健康领域智能硬件:智能血压、血糖、心率监测等辅助设备的发展而变少。
2016年10月,GWY 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7年10月,XDD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
2019年7月,GWY 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
健康被屡屡提及并上升为战略高度,年轻人、白领、对各种的保健产品、药品,健身等消费持高不下。
即便如此,我们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健康。
怎么回事,什么问题?
一边是社会对健康的足够重视,另一边却是频频发生的“猝死”、“高压”、“慢性病低龄化”,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至此,我们对健康的定义,是不是搞错了?
03
—
怎么叫健康?
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定义及检测标准,似乎是体检。
各项指数数值标准均在正常数值的范围内,拿到这份体检报告,意味着你似乎是一个健康的人。
你没有看错,我这里用的是似乎,它表达着我的怀疑。
我不否认体检的正确性及重要性,但它仅仅是一种健康检测的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迷信。
如果它真的真实、有效、合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每年体检报告宣告正常的年轻人,会因为心脏早衰、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到这里,肯定会有会人反驳,但你别急,我只是想引出我们古代中国人对于健康的定义,仅此而已。
我们来看看古人对于健的解释。
健,伉也。——《说文》
震其究为健。——《易·说卦传》
四健骄也。——《韩诗外传》
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穷焉。——《战国策·秦策》
……
粗浅的提炼,健:四肢矫健,精力旺盛,我们从中来看,它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为了好理解,粗浅的概括吧。)
用粗浅是因为看似简单的两个层面,实在涉及太多话题。
这篇文章,大家不要抱太多期望,我们也只是“大粗特浅”的谈谈,剩下的个人自己去挖掘。
学中医,或者在传统文化里呆的越久,就越佩服、惊叹古人对自然、社会与自我认识的深刻。
只知“修命”不知“修心”,只知“修心”而不知“修命”都是外道之流,道家有个词叫做“性命双修”,说的就是这个。
这其实非常好佐证,举个例子:
抑郁症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精神疾病会带来一些生理表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丧失兴趣、失眠乏力、体重下降、胸闷心慌等等。
还有长时间生理上的失眠,也同样会引发精神分裂(精神疾病)、肠功能退化、心脑血管等疾病(生理疾病)
这足以说明,精神、身体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单另来看。
当今,长时间的压力,电脑桌前的久坐,动不动就被老板吹嘘的“头脑风暴”,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减脂增肌的科学运动,似乎可以看明白这越健康,越衰败的社会奇观。
脑力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的是体魄的锻炼,还有收神,收心!
工作回家,拿起手机打游戏,睡到自然醒,吃着外卖,抱着保温杯,在四面不透风的空调房里大汗淋漓,连睡觉都在想代码怎么写,如此这般,健康,离你确实越来越远了。
一边希望有无限的精力,去体会无限且丰富的生活,一边又学着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西方的效率工具拯救自己。
选择疯狂的燃烧生命,就要品尝疯狂之后付出的代价,这就是生命的选择,你的选择。
当然此前,这也是我的选择,可现在我变了,健康从来都应该属于第一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健康,才有可能激发更深层次的生命体会。
想去无限的事情,体会丰富的生活,你可能先要学会先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精力,保护自己的体魄。
文章的最后,你问我如何收神、如何收心,等我想明白怎么表达了,可能会粗浅的谈谈吧。
公众号:夜半读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