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发布共读计划,说是要邀请15位小伙伴共读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我毫不犹豫的举手报名了。阅读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更何况同行者皆是爱好阅读之人。
饥饿与盛世相搭,怎么看,怎么别扭?盛世,顾名思义就的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不为柴米钱粮发愁,更何况本书讲述的历史发生在著名的乾隆时期,历史有名的“康乾盛世”,怎么会用“饥饿”来形容这个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呢?不禁让人疑窦丛生。历史,是我喜欢阅读的内容之一,古人云“读史可以明鉴”,“鉴古可知来也”,更何况如今观其书名就有别具一格之象,怎能不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与阅读欲呢?我当即就在网上下单了。
书还在路上,但心里的那个痒痒虫已经蠢蠢欲动,也罢,先读电子书吧,一睹为快也是件乐事。
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深沉的思考。
本书一共有十章,分别是:帝国遗产的继承人,盛世的保障——集权,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权臣的结局,盛世之巅,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盛世的坍塌,鸦片战争的种子,烈日余晖和尾声万劫不复的沉沦。显然从书目看,书的编排是以时间为轴,对乾隆朝做了一次纵向的梳理。一般的历史类著作,基本都是站在时间轴上看问题。此书,在编排体例上与其他历史类著作似乎并无而异,讲的也是历史上熟悉的帝位的获得,文字狱,走向盛世之巅,又如何盛极而衰,一位传奇帝王的传奇一生。然而,饥饿又和在呢?它是怎么与盛世帝国纠缠在一起的呢?
答案似乎就在序里。
这篇序命名为《得不偿失的盛世》。文字一开始就写到了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使团出访中国之事。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也写入了历史教科书。这次英国人的来访,本是带着敬意来的,却窥探到了大清帝国的贫与弱,也看了一国之主的愚妄,让他们有了觊觎中国之心,这就是为鸦片战争埋下的种子。这是历史书上的评价。那么本书作者又会从哪个角度讲述这个熟悉的故事呢?
作者引用了大量丰富而详实的历史文献,尤其是英国使团成员眼里的中国。如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就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写道他眼前的中国没有富饶繁荣的景象,触目所及的只有贫困与落后。这是物质上的贫乏,完全不是马可波罗笔下那个黄金遍地的中国。盛世居然是贫困的,这出乎读者的意料。史书上对康乾盛世多有溢美之词,难道那都是对统治者的粉饰吗?然而联想到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似乎这种评价又不过分。作者为了此,又用了详实的资料对比了中英两国同时期的生产力状况,或许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根源。英国至从工业革命后,超越了西班牙、葡萄牙等传统的欧洲强国,一跃而成为第一帝国。一个国家的强弱是由经济的强弱决定的,一个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处于江河日下的封建帝国,可想经济实力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巨大。中国的贫与弱,在一个经济处于上升期的大英帝国眼里是多么不可思议呀!然而,这就是悲惨的现实。
物质是的贫乏只为其一,而更悲哀的精神上的贫乏。
作者依旧引用使团成员巴罗的话说:“他们(百姓)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这是一群令人痛心的生活在封建专制之下的大清子民,他们俯首帖耳,自称奴才,失去了为人的尊严而不自知。这是就鲁迅想要用笔唤醒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人。而对于习惯了民主与自由思想的西方人来说,这一切又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书中例举了这么一个故事: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想建一所夏宫,因为靠近平民风磨边上,被平民起诉,法院判决,最终国王让步赔偿。这个故事明面上是说法制精神,其内里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意识的崛起,并以法的形式保障了民主与自由之人权。
如果说物质的贫乏是悲哀的,那么精神上的贫弱更为不幸。2000年的专制统治,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渐渐失去了青春与活力,沦为统治者钳制百姓思想的工具,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愚民弱民的工具。鲁迅曾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的嘴喊出:2000年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满纸的“仁义道德”其实就是“吃人”二字。精神愚弱而不自知,这就是身为大清子民最大的悲哀,这种麻木不自觉的精神状态,一直到五四期间才被勇敢的青年学子们用“科学与民主”精神唤醒。那么,其根源当是乾隆时期种下的。文字狱即为一场钳制思想,愚民弱民的运动。其结果,扼杀了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自由。因此,作者评价说乾隆时期是一个只有生存权而无发展权的盛世。
当世界文明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我们的大清帝国依旧延续着有旧的统治模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仅。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评价:“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认可,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但“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期的成就”。
这是振聋发聩的声音,“饥饿的盛世”以时间为轴,通过同时期中西方发展史的横向对比,由物质到精神对如日中天的大清帝国做了一次梳理,让我们看到了盛世背后,那一双双饥饿而充满恐惧的眼睛,也看到了一代封建王朝必然没落的结局。
读史确是可以“明鉴”,读史更可以“增慧”。透过这篇《序》,我似乎触摸到了文字背后那颗深沉的用心。
此为,读书第一天。甚幸至哉,聊以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