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其老师谯周二三事

《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其老师谯周二三事

作者: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12:19 被阅读39次
三国志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了汉末以来“合久必分”的历史。

这一年,陈寿(公元233-297年)48岁,从成都来到洛阳,已经十多年了。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原巴东太守罗宪向晋武帝推荐他认为应该得到聘用的蜀人,名单中就有陈寿。陈寿就这样进入西晋王朝。

他在著作局时间较长,能够接触到三国的档案文书》,所以有条件写出了总计六十五篇的《魏书》、《蜀书》和《吴书》。

陈寿是巴西郡安汉县人,出生在属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是刘禅继位的第十一年,蜀国建国的第十三年。

他两岁的时候,丞相诸葛亮死在汉中,接替诸葛亮的,依次是蒋琬、费祎、姜维等。

陈寿早年为姜维丞相主簿,还做过一些文职。他25岁的时候,蜀后主任用宦官黄皓,姜维也奈何不得,驻守沓中一去不还,而陈寿不愿附和黄皓,因此度过一段黯淡的时光。

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军南下,蜀国毫无抵抗,一夜之间就成了亡国之君。

陈寿此时30岁,古人说而立之年,这一场重大变故,在他心里有过怎样的震荡?

陈寿伤悼故国旧君的心情,都可以在《三国志》字里行间看到。

《蜀志·后主传》在写到后主向邓艾递上详书、邓艾接书大喜时,忽然一笔插入,讲后主的儿子刘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寥寥数字,皆大欢喜后面的一点血腥气就挑出来了。

《蜀志·姜维传》写到姜维那时正与钟会对峙,一面等待后主的决定,是固守成都还是东入于吴,又或者是南下建宁,最后等来的却是缴械的命令,他的军队只好“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拔刀“砍石”而不是拔刀“向敌”,两个字的差别,也泄露出蜀军将士的悲愤满怀。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表现出蜀人在此历史转变时刻的挫败感、屈辱感,如果没有同样深刻的体验,陈寿恐怕很难捕捉这样的细节。

因此,当他后来身居洛阳,编写三国史时面临的难题,便是如何在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书写中,融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故国与新潮、过去与现在之间,做出自己的评断。

对一个史家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史公作《史记》、班固作《汉书》,都不曾遇到这样的问题。

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率军攻蜀,后主刘禅无力抵抗,只剩下改元换运气一招,便匆忙改做“炎兴”的年号。

可没过几个月,邓艾就攻下绵竹,眼看就要到成都,这时,后主听从光禄大夫谯周(201-270)的建议,后主“舆榇自缚”,自己抬着棺材向邓艾请降去了,请降书中还写着:魏的“天威既震”,蜀“敢不革面,顺以从命”?

蜀军投戈释甲,仓房府第也完好无损,现在都交给“王师”,只希望“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的局面,得以保全。

对于不战而降一事,陈寿的评价是:“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以为蜀国能躲过这一劫,功劳全在谯周。而在大兵压境之下,提议以投降换和平的谯周,正是陈寿的老师。

在《蜀志》里,陈寿为谯周写了一篇很长的传。

谯周是巴西西充人,受诸葛亮提拔,官至光禄大夫。陈寿形容他是一个“家贫未尝问产业”“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的纯粹学者,经史方面的成就可比董仲舒、扬雄一流大学问家,并不直接参与政治,可是“以儒行见礼”,也常被官方顾问。

《谯周传》所记载他的四篇上疏和廷论,都是针对时局发言。

这些上疏和廷论,表现出谯周在政治上还是认同的还是汉王朝,他认为三国就像西汉末年王莽时代,汉家历运中衰,正等待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出现,“再受命”。

他把希望放在后主刘禅身上,当后主守完三年父丧,他劝其削减后宫经费,讲的就是刘秀如何“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遵法度”而“以弱为强”、终成帝业的道理,当魏军迫近,他劝后主不要去“南方远夷之地”避难,也是拿刘秀当年不因王郎在邯郸称帝就远走长安、失去民心,作为理由。

他组织后主最后往南中避难,也不同意向东吴求援,则是由于他知道,第一,南中曾经在诸葛亮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屈服,但那是暂时的,并不代表他们真心服从,有诚意接纳。第二,“大能吞小”,也就是说“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是势所必然,与其降吴后还要降魏,“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后主投降后,果然以“爱民全国”获封安乐乡公,举家迁居洛阳,食邑万户,奴婢百人。谯周也因“有全国之功”,获封城亭侯。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其老师谯周二三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mr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