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幼儿园又发来通知,在入园前开设新一期亲子班,帮助孩子提前熟悉园内生活。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上一期亲子班儿子从拒绝进入教室,到最后成为老师口中进步最大的孩子,这期间孩子发生着改变,而我的心路历程也在顺理成章地改变着,值得郑重地记录下来。
亲子班共十次课,前七次儿子都拒绝进入教室,只要我把他带进去,他就激烈地哭喊,回家回家回家。偶尔几次可以勉强参与一下游戏环节,游戏结束,便坚决离开。
刚开始,我故作镇静,用游戏和道具诱惑他,看呀,老师手里是什么东西,都有什么颜色的,咱们也进去要一个吧。那时的我还是期待着他经过几次“反抗”,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像其他孩子一样留在教室里,跟大家一起游戏互动。后来,面对他的哭闹,我开始焦虑起来,头脑上演各种剧情,对自己的质疑和评判此起彼伏,看吧,你还想当亲子讲师呢,都引导不了自己的孩子,这要让你的家长知道,多丢人。班级里这么多孩子,只有你的孩子不进教室,看看人家的孩子,表现得都比你的儿子好,你是个多么失败的妈妈。我也不断地想,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也经常带他去游乐园等公共场所呀,他并不这么排斥陌生环境,跟陌生人也能主动地交流,怎么到了幼儿园就变成这个样子了?都是我的责任,都是是我的错。我向自己问责,这样的追究又让我很难过,仿佛看见一个破败不堪的自己。
这个时候,我被自己的念头捆绑着,障碍着,根本看不见我的孩子,我完全陷入自己的剧情里。所以,我的引导,我的同理,我的陪伴,我的耐心,都成了手段,想要让我的儿子按照我的意图行事的手段,想要他和别的孩子一样的手段。
这期间,我不断想起《夏山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那些不愿意走进教室的孩子是被等待的,他们可以在外面徘徊,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走进去。
而我愿意等待我的儿子吗?我愿意成为这份广大的爱吗?
我也受够了那些念头的操控,决定拎出来看个究竟,于是,我便对着那些念头进行转念,如果我的儿子不走进教室跟大家一起上课,我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是真的吗?如果我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进教室,我就不配做一名亲子讲师,是真的吗?当然,都不是真的。我是怎样的人无需用儿子的表现来作证,他是他,我是我,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当我看见自己的恐惧,担心,挫败,它们就流淌过去,不再纠缠我,我也不再认同那些念头。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放下掌控,放下期待,看看会怎么样。
我就很平静地问自己,如果我的儿子就是这样的状态,我要不要爱他?当然要。怎样做才是爱?接纳他的这个状态,允许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接下来,我完全从儿子的需求和感受出发,我会提前跟儿子沟通,这次游戏,你想不想参与,想在哪里待着,好的,你想在窗户的位置观看,那咱们就在那里看着。当然,我也会发出一些邀请,站在门口看得更清楚一些,你要不要去哪里?去了,很好,不去,也没关系。这样,一步一步,跟随他的意愿,儿子最终完全进入教室,跟大家一起互动游戏。记得在第九次课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姥姥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儿子进步太大了。其实,我心里想,我的进步太大了。毕业典礼上,儿子给二十多个孩子和家长唱歌,老师说,怎么样,为你儿子感到骄傲吧。我笑嘻嘻地回应了一下,其实心里想,他唱与不唱,我都为他骄傲。
当然,我也很感谢老师的支持,她们在整个过程中都是耐心地等待着,尊重我的建议,不催迫,不制造恐惧,完全地接纳儿子的每一个状态
当我们不在爱里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活在恐惧里。识破恐惧,回归爱,我们才会平静,轻松,自在。
爱不是一个信誓旦旦的目标,而是道路本身。每一个当下都可以是爱,都可以通往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