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imes a group of artists works in the same style at the same time and place. Art historians designate such a group as a school. “School” does not mean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e term con- notes only chronological, stylistic, and geographic similarity. Art historians speak, for example, of the Dutch school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within it, of subschools such as those of the cities of Haarlem, Utrecht, and Leyden.
有时,同一时期和地区的艺术家具有相同的风格,艺术史家会将其冠以某某流派或学派的名称。“学派”并非指教学机构,该词意味着在年代、风格和地域上的相似性。例如,艺术史家在提及17世纪的荷兰画派时,就涉及到当时相关几个城市,如哈勒姆、乌得勒支和莱顿。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13th edition.
一、艺术史学家根据风格年代地域的流派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一群艺术家在艺术史上被归为一派,可能他们均有相似的年代、风格、地域的原因,而且这种归类是历史的,并不是他们自发形成的。甚至在较早的年代,我们对某些艺术品的作者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入某一风格流派。比如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原始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未来主义。
这种艺术史的分类并不是艺术家自发自觉的行为,而且有趣的是,有些流派的名称起初是对他们的嘲笑讽刺,后来竟沿用下来了。
常奇怪的是,在我们看作风格名称的那些标签里,有许多原来是误用的词语或嘲讽的词语。“哥特式”(Gothic)一词最初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批评家用来指称他们认为粗野的风格,他们认为那种风格是由摧毁了罗马帝围并洗劫了罗马帝国各城市的哥特人带到意大利来的。在许多人头脑中,“手法主义”(Manerism)一词仍然保留着它的造作和肤浅仿效的本来含义,17世纪的批评家就是以这种意思指责16世纪后期的艺术家。“巴洛克”(Baroque)一词是后来反对17世纪艺术倾向的批评家想对它们加以讽刺而使用的一个名称。巴洛克的实际意思是荒诞或怪异,使用这个名称的人坚持认为不以希腊人和罗马人采用过的方式就不能使用、不能组合古典建筑物的形式。在那些批评家看来,不尊重古代建筑的严格规则似乎就是可悲的趣味堕落,因此他们把这种风格叫做巴洛克。我们要区别这些风格也不大容易。我们对自己城市里那些无视或者完全误解古典建筑规则的建筑物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对这些事情已经丧失了锐敏的感觉,而且那些陈旧的论争也似乎跟我们感兴趣的建筑问题相距十万八千里。
G·H·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讽刺挖苦最后反而变成高大上的标签,这正应了木心先生那句“知名度来自误解”,而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例子则是印象派(Impressionist/Impressionism)得名的故事。由于作品得不到官方沙龙的承认,一群画家在1874年联合起来,在一位摄影师的工作室中举行了一次画展,这即是后来所谓的“印象派大展”。其中有莫奈的一幅画,标题为《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画的是透过晨雾看到的港湾景色。一位批评家觉得这个标题非常可笑,他就把这一派艺术家叫做“印象主义者”(The Impressionist)。他想用这个名称去表示这些画家并不依据可靠的知识,竟以为瞬间的印象就足以成为一幅画。这个名称一直称呼下去,很快就忘记了它的嘲弄含义,正如“哥特式”、“巴洛克”或“手法主义”之类名称的贬义现在已被忘记一样。过了一个时期,这批朋友们自己也接受了印象主义的名称,从此以后他们一直以此为名。
印象派的故事被不断地讲述,如今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是从那以后每当不被承认的艺术家们反抗主流艺术传统,印象派的名字都会被重新提起。1905年又出现了这样一次相似的事件,一批青年画家在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举办画展,他们后来被称为Les Fauves,意思是“野兽”或“野蛮人”。他们获得这个名称是由于他们公然蔑视实际的形状,欣赏强烈的色彩,其实他们本身倒没有什么野蛮之处。
野兽派1905年在季沙龙画展的报影,Press clipping, Les Fauves: Exhibition at the Salon d'Automne, in L'Illustration, 4 November 1905二、现代艺术家自发的结社行为建立的艺术流派
无论是印象派还是野兽派,这些流派的组织结构是极为松散的,并没有一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组织和纲领。但是随着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改变,艺术界出现了艺术结社的现象,比如维也纳分离画派,桥社,青铜骑士社,俄罗斯巡游画派。这些艺术家们聚集起来,发表一个宣言,确立一个理念,成立一个派别,甚至还有活动总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理念成为了流派划分的核心,而这样的流派带有更多艺术家团体的意味。
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 “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To the age its art, to the art its freedom),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
维也纳分离派之家,1863年,彼得堡发生了14位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反对学院的抗议事件。他们拒绝参加美术学院的命题竞赛以对抗学院的保守势力,并且宣布脱离美术学院,与学院外的更多画家联合,建立了“美术家协会”。 60年代末,分化后的协会成员与莫斯科部分画家共同组成了“巡回展览艺术协会”,1870年获政府批准,协会正式诞生。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the Society for Travelling Art Exhibitions)的画家坚持以写实主义为目标,力图创造出为普通人服务的民族主义艺术,他们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表现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从1871年至1923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一共举办的48次流动展览。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许多画作被特列季亚科夫收藏(Pavel Mikhaylovich Tretyakov),现为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留影The Peredvizhniki (1885) (from left to right): Grigoriy Myasoyedov, Konstantin Savitsky, Vasily Polenov, Sergey Ammosov (ru), Alexander Kiselyov, Yefim Volkov, Nikolai Nevrev, Vasily Surikov, Vladimir Makovsky, Alexander Litovchenko, Ivan Shishkin, Kirill Lemokh, Ivan Kramskoi, Nikolai Yaroshenko, Ilya Repin, Pavel Brullov, Ivanov (manager of Peredvizhniki cooperative), Nikolay Makovsky, Alexander Beggrov
三、我们为什么会对“派”和“主义”的区别产生疑问:
首先是因为以上两种分类方式(时期地域风格/艺术家团体)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标准。以印象派/印象主义为例,我们有时用这个称谓指代一种艺术风格,有时却又指代马奈、雷诺阿、莫奈他们这一群经常在一起混的画家团体。德加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所谓的“印象派”画家,一直与印象派成员保持距离,但是他的素描写生手法却的确是“印象主义”的,在艺术史上也一定将他归入印象主义,确切的说,他应该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一员。
巴齐耶,《画室》,巴黎奥赛美术馆/左起雷诺阿、左拉、马奈、莫奈、巴齐耶Bazille's Studio; 9 Rue de la Condamine, 1870, Musée d'Orsay, Paris.
From left to right: Pierre Auguste Renoir sitting, Emile Zola (standing on the stairs), Eduard Manet and Claude Monet (with the hat) - next to Bazille, talking about one of his paintings.
其次,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我们产生疑惑和混淆。比如“达达主义”(Dadaism)并不仅是一个绘画流派,而是一场波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尽管达达主义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它终究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文艺思潮。到1924年,达达主义基本被新生的超现实主义所吞并,达达主义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奔其他流派,包括社会现实主义以及其他现代艺术流派。再比如上面提到的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它同时也是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维也纳的代表,而德国则称之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艺术史学家为何将这些艺术品归为这一流派而非那一流派的原因,我们就不会对这些所谓的专业名词搞得云里雾里了,有趣的是,这不正是我们学习艺术史的过程和乐趣所在吗?
再看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对文艺上各路主义的演绎:
古典主义,是后人说的。浪漫主义,是自己说的。 唯美主义,其实是一种隐私,叫出来就失态,唯美主义伤在不懂得美。 象征主义,也不必明言,否则成了谜底在前谜面在后。现实主义,笨嘴说俏皮话,皮而不俏。意象主义,太太,意象算啥主义,是意象派吧。超现实主义,这样地能超,超掉“主义”行不行呢。
木心自己说了,这是玩笑话。
一针见血的玩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