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业成绩当起跑线OUT了,父母的眼界才是!
文 / 萤火虫
关于起跑线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怎么养育孩子,怎么培养孩子,似乎每个父母都有一套秘籍,不仅强化学习自家的宝典,还要取经别家的高明点子,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鸡娃初心不改,今日学围棋,明日学跆拳道,貌似游泳、绘画、舞蹈、编程也还有时间学,兴趣班赶紧安排上!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声,对未来有多忧心,对孩子就有多焦心,孩子精养,家长散养,已是当代父母的真实写照!
01 输不起的起跑线 交给爱恨交织的培训班
过早接触培训班,对孩子来说,可能看的也就是个热闹,图了个新鲜,又或者是完全融入不了课堂,听不懂老师的指令,由于自身发育限制,理解力、智力水平还无法匹配到课程的要求,孩子的参与性大打折扣。
虽然明知很多是无用功,但家长们仍深陷于此,我也不例外。
自3岁起就带娃去校外兴趣班,去年写的《我们一起成长的日子(下)》记录了她们学习舞蹈和画画的两种风格,舞蹈离家很近,就是不愿意去,尝试了两个学期,也无法体会到学舞蹈的快乐,一说跳舞就情绪波动明显,我只好作罢,仰天长叹可惜了我的钱!
画画来回倒腾两小时,乐此不疲,兴致高涨,回来还要加餐把画过的画再画一遍。和幼儿园老师交流孩子在校情况,老师讲每天到校,她们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画画,这种热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到了2021年上半年,延时班报了舞蹈课,第一节课后我和老师交流,老师跟我说姐俩学得很认真,适合学舞蹈,然后我也大概给老师讲了下我们之前学舞蹈的经历,说出了我的担心,老师说完全不用担心,她们状态很好。
我回想了下,3岁的时候老师编排的舞蹈会有举左(右)手,她们俩连左右都分不清常弄错,4岁的时候她们已经能搞明白了。能听懂老师的指令,并在动作上予以回应,参与度就上来了,还有那么多小伙伴陪着,这样就容易接受。
相比周围的人,我还是非常理性,女孩子练下形体,舞蹈成了孩子们兴趣班的首秀。4岁开始接触画画,体验课后,老师高度评价两孩子是学画画的苗子,全程能安静地坐在那画,就这样画画之旅开始了。英语仗着自己还擅长那么一点,加之市面上的培训费以万起步,我就斗胆教她们了。
不考虑双减的政策性因素影响,面对市面上各种特色的培训班,我走得如此高冷,不是因为我对鸡娃这事保持高度的定力,而是因为钱包不允许我有那么多想象。我只给孩子报性价比高,且她们愿意学的课程。
个人觉得,孩子上1-2个兴趣培训班,足够了。太多了,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周末两天要去培训班,会压缩孩子的玩耍时间。如果是孩子喜欢的课程,至少他们乐意学,倒还好;如果是强迫学的科目,孩子抵触,学习效果不好,烧钱,又影响亲子关系,更阻碍心理健康成长,何必花钱买不痛快呢?
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所谓的“落后”只是假象,生活中你会发现小学不拔尖的同学,到了初中突然冲到班级前面了,又或者初中不突出的同学,到了高中又赶上去了。除了学校里的较劲,你也会听到身边人这样的感叹,XXX念书时不怎么样,想不到在社会上还发展得这么好。
每个人都有他成长的法则,只需把时间线拉长,而不是老盯着起跑线,培训班无法给予我们足够的资本去赢,反倒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度过静默期,在适当的时候他会释放属于他的能量。
02 打压式的教育 酿就“白眼狼”的孩子
几年前一则新闻讲到儿子留学国外,与父母失去联系,父母焦急以为孩子在国外遭遇什么事,多方打听,最后弄清楚儿子仍在国外,只是不想和家人联系。
从小被父母严加管束,学习好,父母脸有光,小到穿什么衣服去学校,母亲决定,大到遇到困难需要家人帮助,父亲斥责他不对,他从未顶嘴,处处忍让压抑,事事顺着父母的心意,父母更加满意自己培养的儿子。
多年后到了国外,他开始复盘自己的成长经历,坚定地认为原生态的家庭给他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在他看来父母只是爱学习好,考好大学的他,对他根本没有爱!换句话说,倘若他学习不好,没考上大学,那么他在父母那根本就不值一提。
我爱你与你外在的光环无关,只因你是我的孩子,如此简单,却又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是拥有独立思想的鲜活个体,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听见,简而言之,需要被外界尊重,可以沟通,但不能用说教、打压高高在上的方式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平等的探讨,让其明白他想要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
影片《建党伟业》有一个片段,毛泽东和老师杨昌济在湖南师范大学对话:
杨:“听说你每日坚持冷水洗浴,还到处宣扬健体救国的思想。”
毛:“以前是。”
杨:“现在呢。”
毛:“现在糊涂了,先生,国力穷竭,北洋政府无能,强健体魄,又有何用?洋枪洋炮对付大刀长矛,孰胜孰败,一目了然,山东问题便是如此。”
杨:“有自己的答案吗?”
毛:“现在还没有,先生。”
杨:“记住,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也许要一生一世,也许要数代百年。”
(语重心长地)杨:“润之啊,我问你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
杨昌济先生通过开放式探讨的对话,引导其学生思考到底要什么,摒弃大家长作风:你应该怎样然后又要怎样的命令语气,通过循循善诱留给他人思考。
03 成绩非万能钥匙 心智健全才是正道
写万字控诉书的主角认为父母严加控制,把他限制在家里或大院,导致他内向,不会与人相处,毕业后进入公司,缺乏沟通的能力,换了几份工作,仍不顺利,最终转学心理学,赴美寻求自我救赎。
纵观该主角在步入社会之前,他都赢在起跑线,大学步入我国万人瞩目的北京大学,学业上碾压无数人,生活却如此不堪,让人深思。以我自己的经历举例,我在村小读书,班上16个人,每次考试我都排第一,所以在学习上我没有压力,还有很强的优越感,老师喜欢我,同学也爱和我玩。
3-5年级换成另一个老师,但该老师拼音不好,我就教全班认语文课里的生字,老师把拼音和生字都写在黑板上,叫我带领大家读,这样的场景至今我都能回忆起来。
也正因为我在村小的经历,随着年级的升高,去了招生面更广的学校,我很不适应,名次靠后,我会很难过,这样的障碍一直伴随我到高中。
我有如此严重的名次障碍,家里人没有办法帮我缓解,有的只是“满罐不响,半罐响叮当”的鞭策、或是“你在搞啥,考那点分”的斥责甚至是“花了多少钱,这个成绩”的感叹... ...
我无法接受落后的我,但事实上,如果从小学一开始就把我放到招生面广的学校,我肯定拿不到第一,名次排在后面,所以我本就如此平庸,而这样的通透是现阶段的我才领悟到的。
能力范围内的拔高(而不要求要比任何人强),承认自己的短板,保持那份倔强的热爱,追逐个体的天际线,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别看这个道理,我现在轻松道来,但我真正把它想通,则是养育孩子之后。
当我把这些文字写下来,我已经不怨恨父母,因为正如我题目所说,父母的眼界才是决定孩子的起跑线。我的父母在家是精耕细作的农民,在外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的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们的盼头是孩子有出息,而出息的标准在他们眼里——读书嘛——评判的标准当然是成绩。
你经历过什么噩梦,当你养育下一代的时候,你是绝不会让孩子去承受同样的困境。
我妈读书的时候,我外公老是说米拿多了,钱花多了,我上学住校,我妈生怕我把米拿少了,在学校挨饿,生怕我的零花钱不够买学习用具;我爸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去世,学业中断,品尝过艰难日子的他,总是在能力范围给我们买最好的,在这些方面我的父母当之无愧!
学习上无条件地支持我,生活上穷尽能力地把最好的给我,这也是他们的眼界。为人父母,除了在自身成长经历上获得眼界,更应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不断拓宽眼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轻松地对孩子说:
世界那么大,摆脱起跑线的束缚,海阔天空随你闯。
人生如此长,打破起跑线的禁锢,天南海北任你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