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作者: 蝌蚪z | 来源:发表于2018-02-17 09:23 被阅读94次
    我读《论语》 01


    大学之前,我对孔子的记忆都是来自课本。

    小学六年级,学了一篇叫《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印象深刻。

    中学时代,记住了许多孔子及弟子说的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道不同,不相为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大学时代,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没日没夜的泡在图书馆,挑书看书,什么类型的书都有所涉猎。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述《论语》的讲稿,全书充斥着“名句+讲故事”的模式,基本没有什么理论性的东西,但它算得上我的《论语》入门书。

    受《论语心得》的影响,我会刻意找一些有关于《论语》的书进行阅读。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是著名的儒学研究者,他的讲课稿《哲学与人生》通俗易懂,我非常喜欢;《国学的天空》的理论性很强,它让我对孔子和《论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对孔子的生平又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有我读了钱穆先生的《孔子传》。《孔子传》以《论语》为基本史料,以《史记-孔子世家》为辅助,全书以文言写就,非常耐读,读完有意犹未尽之感,钱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令人肃然起敬。

    “读熟一部《论语》,可以知道怎样做人,可以知道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是中国源头经典文献之一,不可不读。”

    这是我读完《论语》的最初感受,是的,《论语》不仅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是东方人《圣经》。

    02

    历史上有一个时代叫做古典时代,时间间隔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元年,这个时代,人类的智慧集体爆发,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人文主义和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中国则有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是东方智慧的源头。如果抹去古典时代,那么人类的精神需求将从何处寻找?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一生坚守的信条,《论语》是孔子和弟子言谈的汇编,孔子也只是删减《春秋》,对《诗》《书》《礼》《乐》《易》有或多或少的解释。

    孔子不是独例。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传承;乔达摩-悉达多没有著作,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迦南、迦叶继承。“述而不作”,今天的智者能做到吗?或者说今天的中国有智者吗?

    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孔子、苏格拉底和乔达摩的思想,他们都是“述而不作”的智者。所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孔子,不必拘泥于后世对孔子的神化,也不必贬低孔子。《论语》无疑是我们理解孔子最权威的书籍,读懂《论语》,也基本读懂了孔子。

    03

    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这个论点出自他广受读者欢迎的《中国哲学简史》,值得玩味。

    夏商周三代,学习资源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才能学习,平民没有学习的权利。春秋末期,社会的发展让固化的阶层发生了流动,学习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于是,孔子冲破“学在官府”的牢笼,招收弟子讲学。孔子的弟子大多出身平民,真正的践行了“有教无类”的宗旨。自孔子开始,私人授徒的风气遍布神州,孟子、墨子、荀子……他们共同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毋庸置疑,孔子就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

    自古以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汗牛充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今天的启发式教育法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技巧,孔子早就说过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里通过弟子的话口,赞颂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及其深厚的学养。下面这段对话,是因材施教最好的注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学习始终是第一要义,不可偏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是师,吾尤爱真理”。今天。如何对待老师与学生、老师与知识的关系,这些话是值得借鉴的。

    04

    《论语》包含了一套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可以粗略的概括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价值观就是追求道德的完美,摒弃道德的沦丧;世界观就是重人事、远鬼神。

    自我完善是初级目标,需要用“仁”来实现,“仁”就是处理好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包括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兼济天下是终极目标,需要秉持“礼”的要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宋明理学家的性论,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雏形。在《论语》中,“君子”出现过107次,与“君子”相对应应“小人”出现24次;它们成对出现18次。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

    君子与小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代表了人性的阳和阴、好和坏、善和恶,它们塑造东方人的人格,影响深远。

    重人事、远鬼神是孔子的哲学观。《论语》充斥着仁义、道德、君子、小人的言论,却很少提及天地、自然与鬼神。只有三处论及: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在孔子看来,人事是首要的,鬼神是次要的,不必关心人来自哪里,归于何处这样的终极问题。

    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重人事、轻鬼神思想就深深地刻进了中国文化的骨髓,没有人生的终极叩问,致使中国成为没有信仰的国度。特别是上世纪人为的文化断层,造成了今天的社会完全是一个功利社会,连人事都冷漠了,遑论鬼神。

    05

    君子、仁者和智者是《论语》的理想人设,要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处理好与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也要学会如何说话和做事。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爱护幼小,这些就是《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孝悌”。孔子认为这是家人最好的相处模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之交淡如水,喜好谈论君子的孔子,也非常重视友谊,有关友谊的言论特别多,论及怎样选择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与朋友相处有什么益处。细细品读这些句子,会收获很多智慧。

    朋友质量的好坏,决定你是否可以更进一步。所以,要交益友,不交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不能疏忽大意。“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于朋友的缺点,我们要好言相劝,但也不要固执自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与朋友相处要讲诚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与朋友相处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进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人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利,无论对错,更不计较后果。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用几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孔子对说话几乎有着残忍的苛刻,《论语》谈及说话的句子有很多。好好说话,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学重人事,对说话的严苛就很好理解了。

    说话要掌握时机,“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谨慎的说话是仁者和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仁者,其言也讱”,“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孔子认为人不能说废话,“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而更高层次的说话,是与仁和李相辅相成,围护社会的稳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话要不谄媚、不害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说话和做事是人的基本行为,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必行,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06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孔子的一生,现实中的孔子比奉上神坛的孔子更有人情味。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有喜怒哀乐,宰予白天睡觉,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喜欢听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他也触景生情,感叹时光的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喜欢游山玩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作为读书人,《论语》不可不读,你可以读出喜怒哀乐的孔夫子,读出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之道,读出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em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