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在书中第4章提到: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模式不应该仅仅是用静态的知识把头脑装满。他们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理解上面的这段文字,我们先弄懂“建构式”概念。
1.“建构式”模式
先去搜索了一下,搜索结果显示,该名词本源应该是“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简历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也就是关于教育的理论指导。目前“建构主义理论”主要的内容为: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一般默认的知识学习过程包含:信息收集、处理、输出。信息收集比较好理解,就是从不同渠道获取的资讯,处理可以理解为外部的知识分类管理等和内部大脑的筛选、重组的过程;输出就是把大脑处理的结果写出来,可以发布到平台分享等等。实际的过程中,输出就已经包含处理了。
上面提到的“同化”、“顺应”、“平衡”分别对应知识学习的哪一过程呢?
同化应该是就是包含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这个阶段。
而“顺应”就是这个知识在未来环境改变或者新吸收了知识再次进行处理、组合的意思。
“平衡”只是说明“同化”跟“顺应”的联系,吸收知识后(同化)知识体系被重构处于平衡;而当环境改变、新的知识添加进来时,平衡被打破,这个时候进行知识体系再重构就是“顺应”。所以,知识体系总在平衡与不平衡轮回。
2.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
知识管理需要“再处理”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有点像我在另外一篇文章《对<为什么我死都不会用知乎?>一文的感想》写的那样:客观知识只是目前的环境、知识体系下的临时产物。
所以,这样在知识学习过程就有延伸,如下图,会有一个“知识再处理”的过程。
知过程识学习区别就在于有了“知识再处理”这一流程。知识输出之后,随着阅历增长,这个知识点会因为反馈(网友评论等)、新知识(新收集的信息)、反思(已有的知识体系的不断总结凝练)可能会使得之前“输出”的结果已经不正确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更细知识体系,也就是“知识再处理”。
知识处理后才能符合自身
知识处理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加以处理才能使得知识符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这里涉及到到底如何处理一则信息,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并加以研究。例如书本上推荐的问题有: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仅可以向自己提问,也可以向其他人提问,向高手求教,向智者参习。
这样的方式去处理搜集的信息的好处是能够由浅到深最大程度地剖解一则信息,并在解答这些提问的同时也在关联自己已有的知识点。
反思、重温知识的积极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反思、重温知识,那么这个过程会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新的重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我们的认知程度会不断加深、新知识也在不断获取),从而新的知识点来让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
这里有对应的科学原理,一个是“随机通达教学”,另一个是:主动地记忆提取提升未来使用率。
百度百科: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中会有互不重合的地方,而这将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精进》书中写道:
认知心理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记忆提取的操作其实起到了“记忆修改器”(memory modifier)的作用,一个曾经被调用过的知识,和从未调用过的知识相比,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调用。
3. 结语
处理知识多提问并研究
知识管理要输出,才能适应自己的情况
知识管理要对反馈、反思、新知识进行二次重组
【转载、分享请告知,或许,只有一个人愿意转载,那就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