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家里老人说,我小的时候是孩子王,街坊邻居家的小豆丁天天聚在我家大门口,我要是不去上幼儿园,他们也就赖着不走。甚至有一个小姑娘,比我小一岁,看不见我就会哭,虽然我那时候也还是个时不时就哭鼻子的小丫头。
不懂事的年纪,他们也就只能称得上是「玩伴」。
因为住得近,所以一打出生就玩儿在一起,等到明理懂事的时候,互相早已经成了好多年的「发小」。
若是问起那些发小的名字,我现在也就只能说得上一个罢了,原因也只是他和我同岁又同班,直到初中才人潮中失散。
小学的同窗算得上是第一波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上了学,识了字,面对的人变多,听话的好孩子,顽劣至极的混小子,各式各样的人以同样的比例均衡分布于每一个班级群体。
那时候,班级便开始有了小团体。性别意识增强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开始三五成群,二三结对。小秘密和悄悄话便是最明显的标志。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玩儿到一起,最根本的原因想必就是喜欢。
那种喜欢是最初的不带有任何其他意味的好感,于是便互为「竹马青梅」。
到了中学,青春期,叛逆期,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形成完善期。在这最重要的六年,我们选择一个人作为朋友,更取决于喜好、眼缘以及懵懂的悸动。
自然而然地,「闺密」和「铁哥们儿」成了交际圈主体。
等到进入大学,我们和一个人结交的缘由,渐渐地变成了三观以及互补。大学的朋友之于我们,更是「同路人」。
他们是能够在风雨里给你肩膀、在你失意时给你宽慰、在你无助时给你力量的存在。他们会理解你的脆弱,也懂得你的执着。
精神层次的融洽让大学的朋友成了我们互为彼此的「知己」。我更喜欢把这种关系称之为「soulmate」。
等到步入社会,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前辈」和「后辈」。即便工作占据了你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但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却也止步于「工作伙伴」。
你会发现,工作后,鲜少有谁在这档口成为某个人的「推心置腹」。
为什么?
这是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直到前些天公司里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
我是一个酷爱小说的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抽空看看,连载和完结的都不挑剔,只要合胃口就好。
只不过,我喜欢看的是耽美一类。
在这个世界上,小众群体往往会被曲解和误会。但是好像从来没什么办法将这种固有观念和固有现象摆正。
那天午休时间,同事之间聊天,我没太跟着参与,因为她们聊的话题我不感兴趣,后来就谈到了兴趣爱好,又问平时在哪儿看视频。
她们问到我的时候我就说小说和b站,因为我宅。
——那你都看什么小说呀?
——我看的你应该不感兴趣。(我真心希望她不要问下去,然而事实并不如人意。)
——说说呗,啥类型的?
——(我狠了狠心,期待这一次回答之后就能结束这个话题。)耽美。我是腐女。
——我可接受不了同性恋,要是我孩子这样,我肯定打死他。
事实上,她是妥妥的九零后。
当时听完这句话,我心里莫名的有些悲凉。
——哎,那你是同性恋吗?
!!!
……
说实在的,当时听到这句话,我挺失落的。
虽然我是直女,但是还是有些莫名地委屈,不知为谁。
在那之前我俩关系还不错,但是在那之后,估计我俩也就止步于「相比其他人更熟悉的同事」。
其实我是有些生气的,不为她那么直接问出过于隐私的话,而是因为在她的概念里,腐女=同性恋,甚至腐女=污。
她后来又央求我给她说说耽美的东西,她说想要开开眼界,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那不过是好奇心作祟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欲望建立在随意揣度一个小众领域的基础之上。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工作以后人与人之间不容易交心。
因为你们的过去没有交集,你最真实的样子决不仅仅是工作时候的样子,「同事」看到的也绝对不是真正的你。
知识储备不相同,思想观念也没那么容易达到共通。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不具备,朋友这二字又从何谈起?
你会发现,从「发小」到「朋友」再到「知己」的转变,集中存在于这辈子的前二十年,而那些在你前二十年占有重要位置的「soulmate」,更是你这一辈子都不可动摇的存在。
再往后,形形色色的人都成为你的「过客」,越长大越孤单,的确是我们变了。
但更因为是这种改变,我们才能更清楚地找到最值得珍惜的他们。
因为soulmate的存在,本身就是天赐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