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央视春晚,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86年因为第一次搬到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外加供暖不足、有线耳机信号不好等,导致了差评如潮。
而1994年的央视春晚,也被网友评为最失败的一届春晚。那这年春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网友会有这样的感受?
前几届春晚,赵本山可谓是出尽了风头,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牛群、冯巩在说相声《拍卖》的时候,都以赵本山的帽子作为名人商品进行拍卖,而且竟然还拍卖出了1000块钱高价,当时可是90年代初,足见赵本山在当时有多火。
甚至有观众这么说,每年大年三十等候在春晚的最大动力,就是看赵本山演小品。
94年的春晚,赵本山照例带着作品来到北京。因为之前带给观众的“笑果”很好,所以他的作品几乎是被导演组一致认可,直接被选入春晚作品序列。
眼看着大年三十一天天逼近,央视也开始通知所有入围节目组表演人员进行彩排。
导演郎昆站在幕后进行调度时,却发现赵本山没有来,导演又等了好一会儿,老赵还是没见人影。
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赵本山一直没来,眼实在等不及了,毕竟时间宝贵,郎昆直接宣布开始彩排。
第一轮结束后,又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彩排,赵本山在第三次彩排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姗姗来迟。
导演只能告诉他,那个小品节目被筛选掉了。赵本山不明所以,只能悻悻地回到东北。
事后,有知情人透露,郎昆觉得赵本山彩排无辜缺席,有耍大牌嫌疑,所以干脆砍了他的节目。
对此,赵本山表示很无辜,他说之所以彩排迟到,那是因为他家里临时有事了才耽搁了,但即便有事也可以提前通电话打声招呼吧。
如今事已至此,赵本山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因此94年春晚笑声也少了许多。
高秀敏、赵士林合作出演的小品《密码》,作品本身并不搞笑,很多笑点都出在赵士林夸张的口音上,而且笑点着实有些无聊。
不过,高秀敏的表演还算拿得出手,她扮演的中老年妇女形象,与之前春晚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几位女性喜剧演员形象完全不同,她的要更接地气一些。
郭达和蔡明的小品《越洋电话》,算是稳定发挥。蔡明这次也化了老年妆,扮成了一位老太太,这比起高秀敏的老太太形象时髦年轻多了。
郭达和蔡明都是喜剧界老戏骨了,抖包袱什么的几乎是信手拈来,完全不在话下。只不过两人的倾情表演,并没有获得什么爆笑“笑果”。
有人评价,这个小品在他们所有合作过的节目里,应该刚达到及格线水平。
其实在赵本山大火之前,小品王一直都是陈佩斯。只可惜,在赵本山缺席的情况下,他和搭档朱时茂的《大变活人》并没有很出彩,甚至还状况百出。
两人表演的是一段魔术,朱时茂扮演一位魔术师,陈佩斯配合他表演魔术,在表演的过程中漏洞不断。
这个小品与之前的那些作品不同,没有故事线也不需要塑造角色,就是一些简单直接的笑点。
比如,陈佩斯被装进大炮里面,一开炮把衣服打出来了,这种笑点也许小朋友看了会觉得挺搞笑,但成年人看了只会觉得很尴尬。
提起赵丽蓉老师,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一位出色的喜剧演员。这晚上她和李文启、王涛一起表演了小品《吃饺子》。
但和上面列举的小品一样,《吃饺子》也没“吃”出花来,观众看了反响一般,远没有之前的作品好看。
至于石富宽、李金斗、闫月明和单联丽合作的群口相声《跑题》,更是让观众看了不知所云,甚至有些乏味,很难让人笑出来。
好在牛群和冯巩发挥还算稳定,他们带来的相声《点子公司》,金句频出,带给了观众不少笑声。
在九十年代的春晚舞台上,牛群和冯巩这对组合,发挥绝对是最稳的,他俩的作品从来没有拉胯过。
而黄宏和侯耀文出演的小品《打扑克》,通过“小小一把牌,社会大舞台”对当下可笑之人之事,进行冷嘲热讽,引来观众反思,大体算是一个经典节目。
尽管有牛群、冯巩、侯耀文等人救场,也无法弥补94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失败,这也是观众觉得这届春晚不好看的原因之一。
按照惯例,几乎每一年春晚,都会邀请港台明星来助阵。郎昆成为94年春晚总导演后,就喊话:“要请港台最大的腕儿。”
上世纪90年代,当红的港台明星不少,谁才算是郎昆心目中“最大的腕儿”呢?一个是台湾天后邓丽君,一个是香港影后梅艳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邓丽君红极一时,是华语歌坛首屈一指的巨星。如果能将她邀请到央视春晚舞台,绝对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而让郎昆感到欣喜的是,邓丽君弟弟邓长禧更是主动与春晚剧组联系,希望能够让姐姐参加1994年春晚。
这对于春晚剧组来说,可谓求之不得。但与此同时,邓长禧又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邓丽君不能到现场演唱,只能采取录播的方式。
如果在以前,春晚剧组也就答应了,可当年春晚剧组正在推行现场真唱,两者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春晚剧组只好忍痛割爱。
就这样,邓丽君与亿万观众擦肩而过。梅艳芳又称“梅姑”,是香港有名的影视歌三栖的大明星。
八十年代中后期,她更是连续五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不仅如此,梅艳芳还投身影视界,凭借《胭脂扣》拿下了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还两夺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梅艳芳本人也很想来春晚,但她的档期全部排满了,根本没有时间来春晚。
既然梅艳芳不能来,香港方面还推荐了周润发、赵雅芝、叶童等人,但他们均因为档期问题,与春晚失之交臂。
而凭借《容易受伤的女人》而走红的王菲,也与春晚剧组有过接触。
春晚剧组邀请她与大陆歌手李煜同唱一曲《东方之珠》。不过对音乐有着极致追求的王菲,因为觉得乐感不好退出了演唱。直到四年后,她才和那英合作歌曲《相约1998》。
失去了港台明星的参与,94年的春晚多少缺了那么点感觉。
大陆方面也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歌手和作品,比如宋祖英唱红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阎维文唱红了《一二三四歌》。
宋祖英也算是春晚常客了,这届春晚她带来了《长大后我成了你》,这首歌一直到现在都是教师节时必放歌曲。
宋祖英通过自己的深情演绎,唱出了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多年来,阎维文一直处于歌红人不红的状态,作为文艺兵出身的他,一直以来都很低调,不过在1994年春晚,他着实大火了一把。
由他演唱的《一二三四歌》,不仅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歌曲,而且后来还被选入了人教版音乐教材。而在军旅歌曲里,这首歌的传唱度也极高。
江涛的《回家的人》,虽然没有像宋祖英和阎维文的歌那样大火。但他这首歌的词曲,听起来很舒服。
江涛在那几年也算是挺火的一位歌手,1992年他获得了第五届“五洲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
除夕夜当晚,他也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不俗的唱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纵观94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大多数拉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笑果”,反而让人产生无聊之感,搞笑的没有笑点,就只剩下尴尬。
虽然也有精品,但数量远比前几届要少,赵本山没有参加这届春晚是一大遗憾,而陈佩斯也从这届春晚后开始走下坡路。
歌舞类节目里,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出现流行的经典金曲,这注定会流失一部分年轻的观众。
港台明星的缺席,也造成了这届春晚缺乏亮点,没有像往常一样,呈现出不同地区文娱的多样性。
要知道,费翔、郭富城等港台明星的出现,可是在大陆掀起过一阵阵时尚风潮的。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观众对于文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94年整场晚会看下来,让人感觉不到像以往春晚那种欢乐祥和的氛围,更多的是沉闷和无趣。
所以有人又说,1994年春晚是90年代最失败的一次晚会。
这次春晚的失败,也在提醒央视导演组和幕后工作人员,多听听观众的心声和想法,多与时俱进非常重要。要不然在娱乐节目这么多的时代,年轻人有很多选择,他们会直接跳台,不再看央视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