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育行业里的人,但我对于市面上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书籍敬而远之。
大多数家庭教育书籍的作者说,他们发现了教育的大秘密、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能够发挥孩子的潜能,只要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或者天才。
一来,我觉得这些“独创”教育理论太过深奥玄妙,书中的孩子太过优秀,我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天才距离太远,二来,我也做不到书里那些近乎专家水平的要求,总之,我不喜欢这类书。
不只是我,大部分家长都不喜欢这类书。一位妈妈曾总结自己的教子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拿着书稿跑了好几家出版社,人家都拒不收稿,给她的答复就是“家庭教育书现在没人看”,最后,终于一家出版社愿意试试,出乎意料,那本书卖了数百万册,,不过,这种情况恰恰说明,这类书成为畅销书的机会极少。还是那本畅销书,尽管文笔温情而流畅,解决了父母的阅读兴趣问题,但是,数百页的内容,松散的知识体系,有多少父母能读完?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按照书里的要求去做?
我现在有2个女儿,一个进入了青春期,一个刚刚会走路,我发现,我作为一个教育行业里的老兵,但是面对2个女儿的教育问题,还是经常陷入困境。我常常在怀疑:到底有没有一本家庭教育书,既简单易学又好操作?最近,我遇到了一本叫《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让我大开眼界。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没有大段深奥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气势汹汹的训诫, 书里75条黄金家庭教育法则,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尤其是10岁之前的孩子。在内容方面,《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几乎涵盖了父母日常面对的所有家庭教育问题,不但提供了简单易做的教育方法,让人可以现学现用,而且还破除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错误教育观念,强调了教育的三个关键点:“接受”、“界线”、“一致性”,即无条件地接受孩子,训练孩子的分寸感和界限感,父母的行为要有一致性,并希望读者可以理解作者的一个基本教育观:养育孩子是一项技能,可以后天习得。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作者是,艾丽卡.雷斯切尔,是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并且是麦肯锡前咨询顾问,同时还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雷斯切尔的这些经历,让《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在专业基础上,又带有干脆利落的企业管理风格,让复杂的家庭教育知识像数学例题一样简单易学。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很难说有什么主线,因为书中的75条教育法则都可以独立使用,即便是从书中间阅读的人,也可以直接进入操作环节,正如书名所说,这是一本“实践指南”,但是,从内容上本书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父母接受孩子的法则,训练孩子界线感的法则,父母行为保证一致性法则。
我们来看一个父母接受孩子的法则。如果你的孩子想去朋友家玩,但是他必须先完成自己的家务活,他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会和你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办?有的父母会坚持原则,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先完成家务活,否则,不能去;也有的父母会很理智,说话语气温柔:你可以去,但是请先完成你该做的家务活。
这些说法,都给出了孩子必须完成家务活的理由,但是,如果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就能照父母的话去做,那家庭教育领域里恐怕没什么问题了!
对这种问题的处理,雷斯切尔提供了一个法则:“优质父母能运用好同理心”,建议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必须做完家务才能去朋友家,这让你很不开心,我能理解你的沮丧。当我不能马上做我特别想做的事情时,我也会不开心。”
在这段话里,父母运用了同理心,包含了对孩子感受的承认,很容易构建较为融洽的亲子关系,而且,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锻炼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掌握这种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技能。
毫无疑问,操练同理心,停下来倾听孩子,是增强亲子感情、快速解决亲子冲突的有效方式,但雷斯切尔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把教育往深里推进了一步,警告父母们,运用同理心的良好努力,可能被另外一个词毁坏,它就是“但是”。
接下来会涉及孩子的“界线感”法则的运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很多父母经常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但是,你必须做完家务活,才能去朋友家。”“但是”这个词强调的是后面的事情,或者说,“但是”后面的事情要比前面的事情更重要。就是这个词,将父母辛辛苦苦建立起的良好亲子关系,一下子毁于一旦。
就我自己而言,这样的问题在我身上是习以为常,每次我想谈孩子的一个缺点,我必定从孩子的优点开始,孩子在听到我对她的夸奖后,往往也很冷静地问:“然后呢?”我问她为什么这么问,她对我说:“我想听后面主要的!”孩子在等着我的“但是”,她早就看穿了我的把戏,习惯了我的“但是”。
那该怎么办呢?雷斯切尔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建议,换一个词:“与此同时”。按照这个建议,上面案例中的父母就可以这样说:“孩子,我知道你很郁闷,我也能理解你为什么不高兴,要是我,我也会不开心。与此同时,完成家务活才能外出,是咱们的规矩,你是知道的。”这样,去朋友家和做家务活就成为同等重要的事情,孩子的逆反情绪就会减少,亲子冲突也就不会轻易发生了,这就是雷斯切尔强调的孩子的“界线感”。
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父母的行为“一致性”原则的法则。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被不公正对待,甚至是被冤枉也是常有的事情,难免会将不良情绪带回家,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对孩子?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尽力不影响到孩子,避免孩子遭受不愉快的经历。很多父母还会告诉孩子:“宝贝,我没事”,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事实恰恰相反,对于父母隐藏自己的情绪,不管多大年纪的孩子,他们都会觉察到,但是父母却告诉他们“没事”,造成了行为的“不一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直觉是错误的,这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情商发展。这种事情如果经常发生,会让孩子再也难以相信自己的感觉,影响到孩子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控能力的锻炼,一些孩子的情绪很难自控,与此有很大关系。
对此,雷斯切尔给出的法则是“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她强调:如果父母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糟糕情绪,就有机会成为孩子培养自我意识和提升情商的榜样。
那么,具体该向孩子怎么说明呢?
如果是对2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因为工作中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如果我对你不好,不是你的问题;如果是对12岁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说明:我工作上出了些问题,我有些心烦意乱,情绪不好,请让我单独呆一会儿,我需要想想该怎么解决。
有人可能感觉这样孩子听不懂,或者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对此,雷斯切尔强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自我感受表达是无价的,这会成为孩子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技能的榜样,并让孩子学会“体会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的行为”技巧。
雷斯切尔在书中还指出了一些错误的教育常识。每位父母都经历过孩子乱扔东西的阶段,那个一岁左右的小人儿,会把所有能够得着的东西统统丢在地上,如果东西在地上发出了声响,或者四分五裂,他们会更开心。
作为父母,你是任由他们乱扔,还是阻止他们?是借此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还是让他们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对于父母们的这些想法,雷斯切尔在书中很明确地说,这是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不同造成的误解。
成人世界里,我们很容易理解重力作用,但幼儿根本不懂重力作用,所以,他们对东西往下落感到很新奇,他们会不停地扔东西,这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你还是让不能扔的东西远离孩子,然后让孩子把其它东西扔个够吧。当然,当孩子四五岁时,仍然乱扔东西,那就不是不懂重力作用,而是培养了坏习惯。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赶时间,即便是教育孩子这样的大事,很多家长仍然抽不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这些知识的繁杂难懂和装腔作势,也是父母们不愿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雷斯切尔父母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做了归类,提出了75黄金法则,让家庭教育方法,变得如同数学例题一样简单清晰:原则是什么,你该怎么说,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你该怎么应对,一步步告诉你,你只要按照去做就可以了。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雷斯切尔特别强调她的教育观:“养育孩子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后后天习得,而且,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这对于很多埋怨孩子、抱怨孩子难管的父母,是很好的提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