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其实进入简书以前,我并没有读过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后来是因为进入了这里,认识了一群良师益友,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喜欢这位作者,于是我才跟着去看了一些他的作品。到现在我觉得,不认识汪曾祺,就好像不知道鲁迅是谁一样,真的好那个尴尬,我自己反省一下。
最近因为进了读写营,啃了一些纸席老师推荐的国外作品,后面因为作业的原因又啃了几次《受戒》(为啥是几次,因为每次上课都有它,每次作业我都看了它,但是我最后没写它罢了)。我发现老师推荐的这些作品都是自己读很难读得下去,但要是硬性读了前面,进入中后半段就能读出感觉,既而欲罢不能了。这篇《受戒》我前前后后,加上片段啥的,读了不下五次,今晚终于可以好好写一写我对于这篇作品的“文学性”的理解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受戒》,但是我读完感觉就是在拍《向往的生活》,松弛得不得了,有饭吃有钱拿能吃肉打牌还能娶老婆的和尚,跟和尚来往没有拘束可以随意谈的爱情,乡村美景一堆,随处可见的芦花堆,我读来感觉到了一段段松弛的场景和文字。
首先是文章的语言松弛性。通篇没啥转场停顿,就是一体成型的感觉。打个比方,以前我写一万字左右的小说,中间一般会用(一)(二)(三)这种小标分开,我是受到之前一些推文的影响,觉得这样分小标利于转场,也便于扩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方方面面,各人各样,文章比较好把控。
但是最近读的好像都是一整篇的,像《萨赫勒荒原》《单恋》,这些文章都很长,但是不会分标,我读起来也不累,很快就读完,这篇《受戒》也一样,像顺着写下来的,语言很流畅,转场过渡很自然,完全不觉得是突兀。而且虽然是整体成型,但是写的内容却很丰富,从一开始当和尚,为什么要当和尚,庵里的和尚都在做什么事情,打牌,吃肉,直到后面要去大的寺庙里面受戒等等,都过渡得很自然。
第二想说说文章故事的随意性。我最近真的很喜欢这种写法,围绕一件事展开,叙述中虽然很多好像不相关的事,但是聚合在一起又好像有不一样的意义。这篇《受戒》其实讲和尚受戒,但是明子又跟一般的和尚不一样,虽然有和尚的表面,可没有和尚的“清规”,他有物欲,有爱情,这里把和尚写成了一个普通的“职业”而已,打破一贯对和尚的认知,这种冲突让小说读起来很有趣。
就整篇作品就去汪老先生说的,他写这篇是很随意(看语言我也觉得很随意,很松弛的一种状态),所以体现的美也很松弛,很健康。我挺喜欢这种“写到哪是哪”的感觉,学习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