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原本安排了我今天下午监考的,为了不耽误下午的闲扯,昨日便商量一位同事把它对调到了上午。十二点一十考罢,饥肠辘辘直奔伙食团,狼吞虎咽完毕,又急匆匆回赶,收拾好必备品,等学校广播站的播音一结束,就躺下小眠。稀里糊涂享受了半个小时,闹铃一响,翻身而起,提包出发。
今天有事请假的学员甚多,教室里稀拉拉坐了二十号人。班长去欧洲旅游未归,大家每天在朋友圈里分享、点赞她的游踪。我开玩笑说:等她回来,叫她给我们汇报一下周游列国的观感,和心得体会。快乐大姐应和道:她没得问题,讲得出来,讲得出来,她过去教过书的都嘛。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比李白大12岁,算是前辈了。像那个年代所有的读书人那样,他年青时代也曾希望出将入相、报国济民,因为儒家教育都是统一化、标准化的修齐治平,“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除此别无出路。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他在仕途上扑腾了几下之后,深切体会到了当年陶渊明挂印而去的心态。最终,孟浩然就选择了寄情山水、回归田园,他写下的诗篇被后人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或许可以把他视为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合体——与另一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并称“王孟”。
李白年青时出川后一路仙游,早就做好了功课,要去拜访这位万人景仰、仰慕已经的前辈。可那时通讯不畅,无法联系,孟浩然游山玩水未归,李白扑空了,于是就留下了这首诗。
上次我们讲过,李白诗歌开篇要么大呼小叫,要么突发奇想、横空出世,要么耿直爽快,这首诗呢,就属于后者。“我爱孟夫子”,不隐瞒、不忸怩,爱他哪一点?“风流天下闻”嘛。“风流”之才华、文采。单读这大白话的两句,感觉李白就像一个少不更事的追星族。但是,与结尾两句一比照,才明白李白的追星大有深意,那可不是一般的追星啊!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两句,写孟夫子年青时就偏离、叛逆了儒家思想,放弃了仕途,纵情于山水,皈依了道家享受生命的自由自在。“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写他借酒颐生,放浪形骸,沉迷于美丽大自然,而无视权贵君王。与此相近的李白自道甚多,最有气魄的,我认为是这两句:“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
你叫唐以后的诗人把这个意思写两句出来比对比对,我敢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为什么呢?一种可能是:李白碎叶城出生,有彪悍的西亚血统,算不得“温良恭俭让”“三纲五常”培养出来的纯正汉人。另一种可能是:唐朝开放包容,兼蓄并收,外域人士皆可科考取士,乃至为官,对于一点牢骚、不满,甚至不合时宜的异见歧想,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还是雅量大大的有。所以,李白才有机会把牢骚写成诗,杜甫才有机会“哀民生之多艰”,白居易才有机会把针砭时弊的诗句,不厌其烦地念给长安的居委会大妈听……(此处略去1000字)。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尽情赞美,简直把他写成了高风亮节、不可企及的人格道德模范。这样一个脱离仕途的失败公务员,在李白眼里却是如此高不可攀!很显然,李白使用的并非主旋律的评价系统。他是站在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从个体人生之自由、美丽的层面来评判的,这也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注定了不会从仕途为官中找到活着的依据,以及意义。好在他活在唐朝。

青门引·春思
(北宋)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与唐诗的大气、粗犷、宽容比,宋词就日常化、小心眼了许多。宋词感情细腻、重细节,懂享受,人与天地时光相沟通,很接地气。词人张先虽是婉约派,含蓄蕴藉,词工精巧,丝丝入扣,但名气没有柳永、李清照大。他一生为官,曾经在陕西做过晏殊的手下,也曾来过渝州——我们重庆——做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他的仕途说不上飞黄腾达,但还算顺利无灾,不然他也活不到89岁啊!
上阕写季节时令,写环境,寓情于景,表达伤春之旨。“庭轩”非“柴门”“茅屋”,可见他住的不差,社会地位不俗,当官的嘛。见花落泪,借酒浇愁,为何?怎么活得婆婆妈妈的,像个娘们?古人伤春悲秋,是从花花草草的代谢中,体悟人生短暂,是生命意识、自我认知的一种哲人似的思考,在只知道有一口饭吃就活得像一头猪的人看来,根本就矫情、做作、无聊嘛。正像你们来听我闲扯唐诗,在旁人眼里,是不是觉得没用,无益,浪费光阴,不可理喻,不如搓一盘麻将来得实在,甚至觉得你有病,是不是?所以,张先的“去年病”,不是肌体上的病,是心病,而且是陈年旧病——无法治愈的沉疴痼疾!
下阕最精彩的,当然是最后一句“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在重门夜暗、风吹酒醒,无所事事,孤独寂寞之时,突然,月光飘过来隔壁院落里的秋千荡漾的影子……哪个待字闺中的美丽少女夜半三更不上床好好睡觉,还在荡秋千呢?她为何失眠?是失恋了,还是想念远方的情郎,还是受了“秉烛夜游”的触动,不得而知,不得而知啊!诗人之笔嘎然而止,留白于此,留给我们随意发挥想象了。没有这最后的一句,这首词只能算合格,有了这一句细节描写,就画龙点睛,成了精品了。
唐诗粗枝大叶,泼墨写意,宋词精雕细刻,工笔丹青。你喜欢哪一类?
网友评论
从“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达官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小民,魏晋遗风一直是山水田园派的理想归宿,传说“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逝于贪嘴,活脱脱一个荷锸任埋的刘伶转世。而“安禅制毒龙”的王摩诘,又何尝不是挂冠而去的渊明再生。
远离人事纷争,淡看是非真假。东篱七分浓酒,南山三杯淡茶。谨说家仇国事,慎行瓜田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