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119
于是大多数人的烦恼,大都是怎么变得有用,怎么变得成功,怎么变得更富有。可是庄子不去想这些,他想的是,我要怎么才能活得更好,我的自然天性是什么。最后,他发现,顺其自然,顺应本性。
当你跳出了那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平静。当你真的能顺应本性而活,你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不符合规矩,因为那时候,所有的规矩都不再是规矩,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因此,重要的不是每天想着怎么解决问题,问题是解决不完的,重要的是怎么消除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必去解决什么。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解决外在的问题,而是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庄子所说的“德充符”。《文始经》说:“圣人终不能出道以示人。”“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所以,《金刚经》也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德充符第五》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第五》的要义。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