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PMbook
《俞军产品方法论》学习笔记1-企业、用户与产品

《俞军产品方法论》学习笔记1-企业、用户与产品

作者: 一位被理工耽误的文艺范打工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8-13 13:10 被阅读0次

    1 企业、用户与产品的关系

    知识点1:“用户价值”(日常讨论中会替换成“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的关系
    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需要权衡的两个要素,实际的关系如图1.1所示,其中,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

    image.png
    案例1:QQ音乐
    (1)用户的角度
    用户可能会用以下需求:免费的音乐,高音质的音乐,没有任何广告打扰,在一个App里有全球所有音乐人的音乐,且可以随时在手机上听。
    (2)企业的角度
    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创造哪些用户价值,以更多地促成交换,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收益和ROI(投资回报率)。
    ROI具体介绍和计算方法
    腾讯在这方面能做的是:选择自己的用户群最喜欢的音乐人,尽可能多地购买这些音乐人的音乐版权。
    -对于付费会员,向他们提供“无广告”的聆听环境,提供无损音质的音乐;
    -基于ROI的考虑,对于免费用户,则提供带广告的、普通音质的音乐。

    2 如何理解用户

    2.1 用户的定义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案例2:微信
    以微信为例,一般的统计报告可能显示其“用户”为11亿,如果把微信的其他功能(支付、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群等)都删掉,只留通信功能,它的用户数可能还是11亿,但它的商业估值可能就从2000亿美元变成了200亿美元。因此,将用户定义为自然人的做法并不适用于互联网产品。
    如何理解用户是需求的集合?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类需求,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案例3:滴滴
    如果某个用户一个月有100次使用专车的需求,100次全用了滴滴专车,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滴滴专车的一位用户;如果100次专车需求中,只有50次使用了滴滴专车,那么这个用户就只有一半呢是属于滴滴的,滴滴其实只获得了半个用户。

    2.2 用户的五个属性

    (1)异质性:是指用户的特点千差万别,几乎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因为用户的偏好、认知、所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把用户统一成一个单一的用户画像。
    (2)情境性:是指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例如,在打车这个大情境下,面对不同的情况,比如早高峰和晚高峰,一个人和两个人,有钱和没钱,晴天和下雪天,用户的选择完全不一样。
    (3)可塑性:是指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而变化,具备可塑性。
    (4)自利性:是指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5)有限理性:是指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断经常出错,也经常被骗,所以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2.3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2.3.1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案例4:望梅止渴
    描述:梅子酸,人在口渴的情况下谈论到梅子,会口生唾液,从而产生止渴的作用。
    对梅子的认知【用户的认知和偏好函数】:梅子是酸的;
    情境【类似于约束条件】:“口渴+吃梅子”,用户接受这个情境可能会有3种情况产生,分别为:
    (1)认为吃梅子可以解渴,从而产生行为驱动,比如想办法向前行军,去找梅子,即产生吃梅子的期望效用;
    (2)在用户对梅子没有认知、从没吃过、没见过和没听说过的前提下,即便有该情境刺激,用户也不会产生吃梅子的期望效用的;
    (3)如果用户接下来吃到的梅子是涩的或者苦的,则这个结果会形成新的经验,使用户对梅子的认知产生变化,进而形成新的偏好,那么下次或者多次受到类似情境的刺激时,用户可能会修正自己的期望效用,从而可能产品不一样的行为。
    因此,情境的刺激会激发感知、解读、选择集合、模拟推演、价值判断五步流程,结合以上说明,用户行为背后的机制如图2.1所示。

    image.png

    2.3.2 如何促成用户的行为

    做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促成用户的一种行为(交易、使用)。那么促成用户的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用葫芦,如果选择了偏好和认知很合适的人群,那么不用进行很特殊的情境设计就能促成这些用户的行为。但如果候选人群的偏好和认知不是很合适,就要针对情境五步做很多设计,使用户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是完成某行为。

    2.4 如何理解用户价值

    对用户来说,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效用是指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满足欲望。欲望具有无限性和约束性,无限性是指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价值最大化,即欲望满足最大化,包括欲望种类的无限性和欲望满足程度的无限性;同时,欲望的约束性体现在物品和劳务供给有限,人的收入有限,时间、身体、心理、环境,各有各的约束,并且约束条件改变,人的行为改变,约束条件组成多变,欲望组合千人千面。
    效用最大的特点是主观性,价值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是由主体对这件事情的效用判断决定的,且随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产品的用户价值也是主观属性,是由买方(或使用者)的主观效用评价来定义的。用户以这个主观评价为参照物,来预判损益和决定是否交易(是否执行一项行为)。

    2.4.1 用户价值的特性

    (1)认知依存:是指用户的认知决定管理他的偏好,如喜欢喝酒还是喝咖啡,喜欢减肥还是吃垃圾食品;
    (2)情境依存:有情境才有用户,脱离情境就没有用户,如你特别爱吃,喜欢吃得饱饱的,但是当你在沙漠里,只有一个馒头,还要走三天才能出去时,你也会省着吃,这时候你的偏好并没有变化,但是有了新的约束条件,这就是情境依存;
    (3)经验反馈演化:即用户价值是变化的。用户总是变化的,所以产品也要跟着变化。人、制度、技术是永恒演化的,演化的结果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
    Tip: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应,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2.4.2 如何让价值最大化

    人做决策的约束条件是价值最大化,那么让价值最大化?当然和要素的相对价格有关,某种要素的相对价格降低,你就会多使用(多买)。比如出行服务领域,中国的汽车比较贵,美国的汽车便宜,所以美国的出行行业可以都用更好的车,但是美国的司机比较贵,中国的司机相对比较便宜,所以两国供给重心不同。这就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决定了不同的资源配置,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一样。
    案例5:海底捞
    海底捞认为翻台率高利润就大,所以通过优质服务让用户愿意排队。如果按我们的思维,既然排队,为什么不涨价?只要涨价,用户就不用排2小时的队,也许排10分钟就行,但这样就可能有空台。海底捞宁愿以低价让用户保持排队状态,因为这样翻台率是最高的,多出来的利润就可以给员工更高的工资,使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海底捞十几年前就开了,那时候没有移动互联网,大家排队就是排队,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现在好了,大家都带着手机,排队的时候可以用手机,几乎没什么损失,排队的机会成本发生了变化,排队的相对价格降低了,从而影响了用户的行为。所以,用户的行为受情境、受无数变化的影响,用户做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本质上是受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的。
    在产品中,用以下公式来衡量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其中,可以通过让新体验最大化、旧体验最小化和降低替换成本3种方式提升用户价值。

    3. 如何理解产品

    产品时一些人加工过的与用户可交易的物品或服务。公司外部和内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提供一种产品。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解决方案,所以每个团队本质上都是在提供产品。
    卖产品是卖一种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分析产品的重点是弄明白这个产品利从何来、利往何去,它创造了什么价值,价值是怎么分配的。从价值的维度分析,才能推演它的趋势,才能理解用户的需求。
    一个好产品应该有3个属性:
    (1)有效用:是指对用户有使用价值;
    (2)有利润:是指产品必须让企业获利(可以是间接的);
    (3)可持续:在这个属性上达到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统一。可持续其实是靠实践验证的,即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俞军产品方法论》学习笔记1-企业、用户与产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mf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