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四月的最后一天,正好在“五一”的假日,很难得的清闲。在河边跑步,无意打开微信,听到了30年前上大学时非常流行的诗歌《四月的纪念》。“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这是多么熟悉的句子,这句子已经深深渗入我青春的记忆。
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正好20岁。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暂定为80岁,如果把四季定为人生命的长度,那这四月正好对应我那时的年纪。这四月是春天的尾巴,还有几天就要立夏了,时令至此,原野一派蓬勃。这是春夏交替的季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多情的诗人太伤感。因为他们太热爱的这春天,这春花艳艳,让他们联想到娇花的容颜。
读唐代诗人王驾的《晴雨》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诗写得真是趣味盎然,连蜂蝶都要逐春而去也。后主李煜“落花流水春去也”,更是伤春的悲叹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轮序更替,是不会听从人愿的。即使我们再留恋春天,即使诗人们创作了那么多惜春伤春的诗句,即使我们想紧紧扯住春天的衣袖。可是,春天呢,春天的脚步总是向前走的。就像它能冲破严冬的封锁,在冰封的大地带给人复苏和春意一样。当春天绽放完其美丽的时候,夏天就会来接替了。
当年,学生时代的我们,每一次晚会都有这首《四月的纪念》,我们用青春的声音吟诵“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像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喑哑在流浪的主题里”。青春真是沼泽吗?青春真的是伤痕累累吗?诗里是这么写的,可我并没有感到。就像季节的轮序一般,二十岁多岁的时光,在我们还没品尝到青春的滋味时候,就倏然而逝了。那脚步快得没给我们一点点足迹。就像今年这个春天,总以为没有辜负这个春天,每天都在田野、河边去寻觅春天的变化,几乎每天都要用文字记录这春天的影子。可是,这春天总还是走了,几乎就没有告别。有时也想春花烂漫的春天固然美丽,如果所有的植物都停留在开花的季节,都永葆美丽的容颜,都不去缔结果实。生命靠什么来延续呀?
看看林间的果树,桃梨杏都结出了青果了。宋诗人苏轼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其实看到残红落地的样子,还不如青杏藏枝视觉上舒服。我是农民的子弟,自小从田间长大,农民最关心林果的收成。在农民的眼里,即使再美丽的花朵,如果不做果子,那也是没用的。就像农家的婆娘,脸蛋即使长得赛过西施貂蝉,如果不能生娃,那也算不得什么好婆娘。诗人笔下色彩缤纷的春花,在农人眼里无外乎多招些蜂蝶,在那嘤嘤嗡嗡的喧闹中,采花授粉,育下果实,这才是花朵真实的价值。
这四月的魅力在哪里?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四月给予农人的是播种,是为了秋的收获。
无论怎样美丽的花朵,其艳丽芬芳都是生命的外在形式。最能彰显生命活力的不仅仅是花朵,还有根系,还有枝叶,还有种子和果实。如果跟那位瘦弱的林妹妹似的,看到花谢花飞,就联想到生命的尽头了,如果把花朵视为生命的全部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在认知能力上,也有弱智之嫌了。任何一种生命,孕育果实、繁衍后代,进行种的延续,都是物种赋予的不可推卸的神圣之责。花谢花飞,落红满地,这些都不是花朵生命的消逝。新生的果实已经挂在了花朵的枝头,不过是花朵的又一种生命形式而已。
明代诗人王问在《江郊》为我们描绘了四月的美丽图景。“江郊四月时,蚕老麦始熟。隔竹啼青鸠,远村出黄犊。”现代诗人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又有这样唯美的画面。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站在春夏交替的时令里,站在四月的尽头,面对春天逝去,自然并没有空白,而是蓬蓬勃勃一派生机。我没有古代文人的毛病,我也没有伤感。我分明已经看到初夏的影子,我没有徘徊,没有留恋,我挥一挥手,作别这人间的四月天。
(写于2018年5月2日,农历戊戌年三月廿二日)
g����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