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籍,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博士论著,读起来学术性较强,除了理论还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如果想直接找干货的话就不推荐了。但是如果想建立自己的结构性思维,不妨可以学习,由简入繁、由繁入简是一个过程。作者分析企业所处外部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需求变化以及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现状,指出影响员工生涯发展的能力因素,构建个体生涯发展的个体能力模型——自我认知能力、生活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4类33种能力因素。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共225页。整体结构用论文的方式来呈现,包括绪论、研究述评、现状分析、模式、效果实证、延伸等。其中,有几点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研究述评”中提到以美国生涯教育工作贯穿整个人的生涯,从幼儿园开始就设置有相应的体验课程。拿高校来说,美国高校生涯管理教育任务是贯穿大学一到四年级的,内容包括:自我认识模块、教育职业探索模块、生涯规划和管理模块。通俗来说也就是我们说的知己、知彼、决策行动模块。有意思的是,自我认识模块里包含了“保持有效的行为所需的技能”,这在大职课里比较少提到的,因为基本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已有体现。还有“理解发展性变革和转变的能力”是个重要的技能,这应验了一句话:生涯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得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去应对变幻,随时做出调整。
国内某高校生涯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生活、学习、谋生、爱。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职课,但是课程和教育是剥离开来的,生涯教育并没有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实践活动中。而在大职课中,侧重点都放在了谋生的部分,也就是说为就业而准备。一切与就业相关的就着重讲,不相关的就辅助讲甚至是忽略讲。在大学里,除了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人”字的撇和捺缺一只脚都无法站稳,因此应该在生涯教育过程增加生活、学习、爱的内容。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中提到改进思路包括:发展式理念、大职业教育观、全程化、分层次与个性化、队伍建设、推进培养模式。其中关于分层次教育和个性化指导是很切合实际的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2月份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用人导向、人才职业发展、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出具体办法。人才评价都进行了分类,人才培养和教育也应分类。当然,关于这个方面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最近北森生涯学院举办的学贯中西·中美高校生涯实务工作坊中,美国生涯专家Maureen针对学员提出的“如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生涯管理与指导”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生涯辅导老师的专业是生涯教育和管理,我们应该修炼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与专任教师、毕业校友、企业等群体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才是明智之选。要知道学生才是自己专业的负责人,我们不能越俎代庖。
新技能:
美国K-12(幼儿园-高中)生涯管理教育任务(幼儿园节选)——
确定出学校的工作人员;描述家庭成员的工作;描述自己想做的事情。
RIA·A2-邀请孩子讲出在学校里碰到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日常做什么事情,他们的职位名称是什么;邀请孩子描述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要接触哪些人和事情;邀请孩子详细说说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选择的原因,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可以采用六边形书去书写或绘画。
………………………………………………………
能力再强,也读不完一阁楼的藏书。
——安·兰德斯
so,每次get一点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