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有一定的使命,要么很快下架,要么反复复制,要么被读者感应到。
我的阅读主张在这个时期叫做:江湖乱翻,翻哪算哪。这样的好处是看到书的种类更多一些。时间就那么多,而我不想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一个领域深耕太多。多极必反,我忠于内心,也认自我的经验。
读书笔记在我看来不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非要完成的功课。它应该是为触及当下自我对某个点的有感而发才好。比如对文学的理解,需要润物细无声,而不是读了几本文学就对文学有真正的了解。
知易行难永远是我们这一生需要治愈的课题。而读书,读杂书可以让我收获或多或少的启迪。人类的思想从书中来,而我的体验要从读和写再到心中的笃定而启辰。
下午翻了三本书有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这是本作者对职场,对人生的体悟。小看一会,发现有几个点非常认同。人在职场,敢于尝试,比做好自身该干的事情更为重要。尝试,在我看来和一诺所表达的一样,首先是打破内心的恐惧,面对问题,从失败中,从经验中,逐渐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已。
还有就是职场并不是战场,讲出不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变量的时代把自我打造成能看得见别人,别人也能看见自己的人。以不变应万变,从容而不迫。
这话貌似很形而上学,实际上同理心,上进心,挫折等等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讨好别人,或者委屈自己,而是让自己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还有一本《书籍秘史》西班牙女作家巴列霍的新书,最近此书好评不错,翻翻究竟。这是一本比较厚的书,对这类大书,我历来的主张就是开卷有益。打开它,潦草的翻上几页,偶然觅得几个金句,或者甚至没有任何发现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打开十来页,像书名一样,这是介绍书籍历史的书。书籍从无到有,从手抄本到印刷本,再到互联网时代。作者是个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她在忧虑书还有没有人再翻,我相信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人翻。
第三本也是歪果仁写的《卡夫卡传》。它也是本新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本。豆瓣打分不低,业界有一定的认可度。传记作品,尤其是写作家的书,是值得一读的。
本身这些作家,特别像卡夫卡这样的作家就是另类,或者说是这个世界上少之又少的一类人。
翻了十来页,不是对卡夫卡本人有了多少了解,而是作者对写人物传记的独到见解让我醍醐灌顶。人物传记是不能真正复原传记主人公真实的全部,但传记作品最打动读者的,不是那些堂而皇之,或者拉百度就能发现的。它是有隐喻在里面,是一种对历史资料,人物发展的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的1+1=2这么简单。领悟不在书的字里,而是在所在字里行间会有所袒露。
要写好卡夫卡,作者袒露了自己的心声。用我的话就是挑重点,不做作。了解卡夫卡的作品和作者卡夫卡是两个维度,去深挖,广积粮。
下午的阅读似乎没有任何价值,但我始终认为有价值。价值是被过度使用的词。
阅读没有改变我的身份,地位,标签。但恰恰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型。
说来也怪以上这三本书,在我看来是三个维度。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更多的是了解工作的进阶归途,对人生广义和狭义的双重解读。
西班牙作家巴列霍的《书籍秘史》让我了解我曾经在大脑中就有的模糊概念。比如作者对书籍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开篇就是居安思危的排比和震耳发聩的声讨。这就是我也时常想的点,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深奥,所以书名《书籍秘史》应景。
最后读的这本《卡夫卡传》,让我再次对文学艺术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看法。那些像卡夫卡似的大艺术家,你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文学不是给答案,所以估计我阅读完这本传记不会有什么明确的答案。就像我国的《红楼梦》读了,会有啥答案,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不是最重要,是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商榷?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书读不完,实践也没个完。但这些起码没有所谓的虚度,码字辛苦,但它是自己的东东。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