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留下过芳踪的女子,不论是有名无姓,还是有姓无名,多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天下三分之前,貂蝉最先出场。
貂蝉原是司徒王允府中歌伎,深受王允教养之恩。王允不愿汉室被董卓所夺,想杀了董卓,又顾忌董卓义子吕布骁勇,愁苦之际,偶遇貂蝉关怀,因见她色艺俱佳,便想出了美人连环计来解决董卓。
作为棋子,貂蝉最是称职。
她演技精湛,表现出色,一个眼神,几滴眼泪,三言两语便将董卓吕布二人收服,轻描淡写离间了这对义父义子,使得吕布后来一怒为红颜,亲手了断了董卓。
吕布在历史上算是悲剧人物,为人有勇无谋,无情无义,枉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三番四次背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他自己没有得到好下场,大概是因果循环。他的结局一如跳梁小丑:部下叛变,被敌生擒,缢死枭首,死前还不断求情,尽失英雄气概。
貂蝉有才有貌有勇有谋,竟然也没有帮助吕布走出困境,是因为她毕竟是柔弱女子,面对群雄逐鹿,风云变幻,只能无可奈何,还是,根本她就想他失败,以便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无论如何,这段感情的开始与结束都令人措手不及。
以她之前的表现来看,似是后者居多,可见女子狠起来,较男子更甚。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她尚且能全身而退,而作为谋士的李儒,忠心耿耿,还是为人见弃,身首异处。谁的智慧更高一筹,不问可知了。
这一出美人计,直接导致了后面局势的形成。无论如何,色字头上一把刀,不由人不信。所以后来,三国里面的大英雄小英雄枭雄奸雄,只与同性讲义气,论生死,绝不重蹈覆辙董卓与吕布的老路。
吕布死后,貂蝉下落不明,流传得最广的结局,是她被关羽月下对影挥刀香消玉殒。这个收场未必是空穴来风,在男人的世界里,她有过那样的丰功伟绩,怎么可能还可以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关羽并非不懂怜香惜玉,只是,他更爱惜自己,万一,他也动了情,那应该怎么办才好?
在三国史里一笔带过的大乔小乔,是让一代枭雄曹操也动心的女子,后世甚至衍生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她们当然肯定不是寻常色。可惜,命运较之貂蝉,更是悲凄苦楚。
貂蝉自觉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她绝无怨言。但大乔与小乔,一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逃不过命运的翻云覆雨手。
建安四年,即是公元199年,孙策欲取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二人攻克皖城,得乔公二女,都有倾国倾城之貌。虽是军中,也阻挡不住英雄爱美女的热切之心,所以,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了小乔。
当时,得到大乔后,孙策曾得意忘形,对周瑜笑言:“乔公二女虽然经历战乱,但有我们作夫君,她们也应该满足了。” 可惜事实与他的话,差别太大。
大乔与孙策只有数面之缘,随后被送回吴郡,四个月之后,孙策就去世了,她还没有享受过半点温存,就成了寡妇。作为战争中胜者的战利品,她的结局,实在不宜乐观。听说,大乔在孙策死后,痛哭了几个月,郁郁而终。
无独有偶,周瑜亦早亡,小乔只得到过几年的温柔缱绻。纳了小乔十年后,周瑜在军中病逝,留下二子一女,那一年,小乔三十岁。
岁月动荡中,虽然小乔因为子女的关系得到孙权的优待,到底身边也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人,只能在风雨飘摇中小心翼翼生存。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她们大概也想走开,可是,天地虽大,乱世之中,她们又能够走到哪里去呢?大乔小乔在父亲死后,流离失所,最后还不是做了俘虏,成为孙策耀武扬威的资本?
不由得不叹息,在那个年代,美女们的经历,都是相似的。
三国时有句民谣: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可见当时,大乔小乔和甄宓的惊世美貌,三足鼎立。老天没有埋没她们的国色天香,却给了她们多舛的命途。三个人的出场简直一模一样,而结局,也是悲剧落幕。
甄宓本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次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曹丕先进袁府,见到甄宓美貌异常,便收为己妻。她曾十分得宠,先后生下一男一女,男孩为后来的魏明帝曹叡。
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这时曹丕春风得意马蹄爽,日益宠爱其他妃嫔,逐渐将甄宓抛诸脑后。 这还不算,曹丕的妃嫔郭氏受宠,想得到后位,于是在曹丕面前诬陷甄宓,说她与陈王曹植有暧昧,结果曹丕在登上帝位后第二年便赐死了甄宓。
对曹丕而言,甄宓其实来之不易。
《世说新语》记录,曹操攻下邺城后,立即派人寻找甄宓,得知儿子曹丕已经看中甄宓,还暗自叹息,并且说,攻打邺城,正是为了甄宓。不过,他的目光十分远大,不会为了一个女子与儿子起争执,反而顺水推舟,成全了儿子。
才高八斗的曹植也爱慕甄宓,甚至不避嫌的在甄宓死后写下《感甄赋》,后来魏明帝为了避嫌,才改为《洛神赋》,大家叫甄氏为甄宓,也是出自于此。曹植因此得到兄长的猜忌,一生不得志。
一家三口两代人都为甄宓着迷,可见她的魅力。可是这种魅力,并没有让她得以善终。
曹丕并没有对发妻珍惜到最后。他们的夫妻关系,维系了十七年。十七年的时间,也不知道应不应该算长,反正曹丕实力演绎了“男人一有权就会变坏”这句名言。他可谓是渣男的代表,先是对甄宓一见钟情,甜言蜜语,非卿不娶;然后恩爱数载,不离不弃,尽表深情;再来见异思迁,贪新忘旧,视若无睹;最后刻意冷落,不念旧情,狠下毒手。
把心交付给他又如何?喜爱时,他当她是掌中宝,不爱了,连放过她的念头都不曾有,直接置她于死地。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令人心寒的了。
男子对待感情干脆利落,女子却没有这份决断。一个女子毕竟是一个女子,无论那个人如何待她,为着当初那份情意,她始终不会恨他。甄宓临终前,写了一首《塘上行》,诉说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留恋: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事实证明,男人要是变了心,一百匹马也拉不回来。曹丕自始至终没有想过要封甄宓为后,就是最佳佐证。男人称王称帝,在世的发妻没有得到封诰,甄宓是第一人。其实,她自己也是知道往事如流水,逝去不可追,所以自尊自爱的先写下这样的话: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一代美女加才女,黯然随风飘逝,徒留遗憾。
乱世浮生,沧桑流离,红颜薄命似乎是一些女子的共同命运。在男人的博弈里,她们是棋子、是战利品,即使得到恩宠,风光一时,最终还是摆脱不了附属品的地位。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只出了一个武则天,足以证明,女子的角色,只能任人分配,毫无选择的余地。最冤枉的是,男人治理不好朝纲,败坏了天下,通通是女人的错。例如:妲己是殷商灭亡的罪人;夫差亡了吴国,是西施的过错;杨贵妃要为李唐的衰落承担责任;慈禧促成了封建社会的终结……从前的男子没有今日的男子有担当。
年月变迁,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直到现代,女子的命运才有所改变。
美貌虽然不能无往而不利,但某种程度来说,算是人生旅途一路顺畅的通行证。美貌的女子,再加上智慧,根本无需披荆斩棘,她要走的路,是沿途开满鲜花的阳关大道,只要途中不去故意转弯,很快能够到达理想终点。
姿色平平也不要紧,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收获。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前辈们一定会觉得欣慰,红颜薄命这种哀歌,如今已成绝响。
网友评论